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与化工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在众多科目中,政治或许可说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无需提前过多准备。我的学习计划基本遵循辅导课程(对于觉得政治难的同学,参加一个辅导班会很有帮助)。我从10月1日才正式启动政治复习(当然,9月开始也是可以的)。考研政治的关键在于选择题,所以10月和11月我主要精力放在做选择题上。我用的是《精讲精练》配合《1000题》,每读完一章《精讲精练》就做对应章节的《1000题》。我觉得《1000题》极其关键,涵盖了所有重点内容,我总共做了三次,第一次标记错误,第二次重做错题并深入理解和查阅教材,第三次则在考前两周内完成。另外,推荐购买《风中劲草》来记忆一些内容。11月中旬,各类预测卷陆续上市,我建议买一套,以做选择题为主,例如肖秀荣的八套卷、蒋中挺的五套卷、任汝芬的四套卷以及肖秀荣的四套卷。至于分析题,从11月中旬开始背诵也不迟,主要关注肖秀荣的四套和蒋中挺的五套。今年肖秀荣的四套卷分析题预测非常准确,一般来说,只要熟背肖四和蒋五,分析题部分就不会有问题。
考研数学方面:
由于基础薄弱,一些基础知识都已遗忘,我通读了一遍教材,但感觉收效甚微。我发现一本辅助教材对题型和解题策略的归纳十分精辟,因此在看完教材后,我便开始逐页攻克这本书。初次尝试进展缓慢,直至六月我才完成第一轮。暑期成为关键时期,我开始了真题训练,这时才深切体会到之前学习的方法多么实用!数学真题变得不再那么棘手。十月份,我开始第二轮真题,梳理历史考点,强化学习,稳固知识。接着,我进入了模拟考试阶段,不再查阅任何参考资料,设定时间限制,如同真正考试般对待,以此来填补漏洞并巩固优势。数学是胜负的关键,每天都要练习,直至考研的前一天!
考研英语方面:
分享一个实用的小窍门,我对每份试卷的处理方法或笔记整理注重以下几点:首先,深入剖析错误的原因,是因为遇到了生词,还是理解错已知词汇的含义,或者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文中,忽视了作者的实际信息?其次,找出那些“熟悉但意义陌生”的单词;再者,识别常见的复杂长句模式,例如面对多个"of"时,别让其复杂的外表干扰你,静心从最后一个"of"开始往前翻译;最后,留意哪些精彩的句子可以用在写作中。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它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化学问题的研究,深入探讨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其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在备考过程中,我发现物理化学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热力学、动力学、统计热力学、量子化学以及电化学五个部分。
热力学是物理化学的基础,理解并掌握三大定律至关重要。特别是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和第二定律——熵增原理,这两点是解决许多化学反应问题的关键。相平衡和化学平衡的相关概念也是考试的常考点。
动力学研究的是化学反应的速度和机理。要理解速率方程、活化能等概念,熟练运用Arrhenius公式计算反应速率,对碰撞理论和过渡状态理论有深入理解。
统计热力学则需理解分子运动的统计规律,如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配分函数等。这部分虽然理论性强,但对理解物质微观行为有很大帮助。
量子化学部分,需理解原子和分子的电子结构,掌握波恩-奥本海默近似和泡利不相容原理。薛定谔方程的解是解析复杂分子结构的关键。
电化学部分涉及到电解质溶液、电池电动势、极化现象等内容,这部分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理解电解过程和电池工作原理对实际问题的解答很重要。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先从基础概念入手,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凭做题来巩固理解和应用。对复杂的理论,尝试用实例或者类比法去理解。定期复习,避免遗忘。多参与讨论,与其他同学交流,不同的思考角度会带来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