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这门课程的投资回报率相当可观,我在七月下旬才开始学习,觉得时间绰绰有余。我主要依赖肖秀荣的精讲精炼,每学完一个章节就会配套完成一千题的相关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较为复杂,所以我在这上面花费了一些时间,而其他章节则相对较快。进入十月,我完成了第一轮复习,并用接下来的一个月仔细重做了全部的一千题。紧接着,我用一周的时间专注于历年真题的选择题和马原大题。十一月,肖八发布后,我集中精力只做了选择题和马原的大题目,其余的大题大致浏览了答案。到了十二月,随着肖四的出版,我就进入了疯狂背书的阶段,肖四的内容是必须熟记的。在备考后期,我重点记忆了肖四的大题,这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考研英语方面:
我买的是考研真相,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就是装订的一大本书那种,厚厚的,真题一本,真题解析一本,还有就是那种一年一个小册子,每年的小册子都包含真题和解析。这个就看个人习惯了,我比较喜欢做厚书的那种,所以就买了书,没买小册子,当然觉得携带方便的就可以买小册子。英语复习书也有很多。但个人感觉黄皮书的解析没有考研真相的详细透彻,如果觉得英语水平不错的也可以入手黄皮书,考研真相比较适合英语底子薄弱一些的,我比较喜欢讲解的详细的。英语真题我基本做了3遍,第一遍就是不看答案,自己做,卡着时间,因为平时工作日要上班,所以没有那么充足的时间,就周六日每天下午按照考试时间开始做一套或者两套真题。然后利用晚上时间对答案,看翻译解析,解析真的很重要,说到这里想起很多人问考研背单词有没有用,当然有用啦!如果单词量多的话,阅读理解怎么可能做不对…,归根结底还是自己掌握的单词量以及词义掌握不到位。但我个人感觉利用真题的阅读理解来记忆单词效率很高的,大家可以试试看,单纯的就背单词,当下是记住了,但当在阅读理解里面再看到这个单词的时候,就是觉得好眼熟啊,怎么也想不起来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大家有木有这种感觉,所以每做完一套真题,尤其是阅读理解,把不理解的单词统统找出来,记到一个小本子上,这样反复地看,不久就会记住了。英语这种东西也要重复,一定要重复记忆!因为真题中出现的单词是高频率词汇,在以后的考试中很可能还会遇到!一定要切记!还有就是阅读理解一定要逐字逐句自己能翻译下来,英语的长难句比较多,好多从句在一起,有时候很长的句子容易乱,不知道在哪里断开,这就需要一部分一部分地去看,一般我是看到从句就从后往前翻译。刚开始一定会觉得难,千万不要乱,等你翻译的熟悉了以后,你会觉得长难句翻译起来还蛮有意思的。英语我就买了一套考研真相,个人感觉没必要买模拟,觉得把真题反复做,完全可以,模拟题它毕竟不如真题的出题方向难度系数精准。如果是应届考研的弟弟妹妹,实在觉得想拿模拟题练手的话,可以做,但还是不建议多做。真题研究透了就已经足够啦~~再来说阅读理解的答题模式,我先是看了每一个题目,看一遍题目之后,你就能对整篇文章有个大致了解,最起码你能知道它是讲什么的,它的中心是什么。翻译我集中了近几年的真题疯狂做,反复做,最后基本翻译没有什么大问题。新题型也是需要提高做题速度的,个人感觉它要比阅读理解要求低一些,有时候可能全文没看太懂,也能都做对,主要考察上下文衔接以及整体的语感。作文我是最后看的,买的王江涛的必背20篇,小作文模版一边背诵,一边自己总结,我个人不太喜欢纯背诵,我更喜欢在自己理解基础上写,这样记忆会更深刻一些。如果记性好的话,完全可以直接背模版。大作文的话,我个人觉得还是要下笔自己写,自己的东西记的牢靠,单纯背诵的话效果一般。当然一些重要的词,还是要熟记于心的。英语真题一定要做,反复做,反复推敲出题人的点在哪里。
考研专业课方面:
历史学基础知识,顾名思义,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它涵盖了从清朝末期到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等各个方面。在复习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对时间线的梳理,明确各个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相互关系。例如,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覆灭、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前后关联、改革开放与新中国的发展脉络等,这些都是需清晰把握的历史线索。
深入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原因至关重要。比如,为什么鸦片战争会爆发?辛亥革命为何能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抗日战争如何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需广泛阅读,深入思考。
再者,掌握主要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贡献也是必不可少的。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等人的思想理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的主要著作和重要论述都需熟读并理解其核心精神。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以问题为导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我会列出一系列关键问题,凭查阅资料、阅读教材来寻找答案。定期做笔记,整理思维导图,帮助记忆和理解。历年真题的练习也很重要,它们不仅能检验知识掌握程度,也能你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
我还发现,参与讨论或小组学习也是一个好方法。与同学一起探讨历史问题,不同的视角和理解激发新的思考,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