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自从10月份高等教育出版社发布了《考研政治大纲解析》,作者便开始了复习。尽管这本书内容量适中,但其内容略显枯燥,类似的叙述方式易使读者混淆。然而,完成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后,接下来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部分就会显得较为直观,至于近现代史和思想政治理论则相对较易理解。作者搭配使用《肖秀荣1000题》阅读,每章节结束即做相关选择题,这样的方法让他受益匪浅,因为题目有助于他识别学习要点(即便所有内容似乎都很重要)和区分各个知识点,从而避免混淆。鉴于他在后期几乎没有大量背诵,他对这轮深入阅读格外重视,尤其是考虑到他的阅读速度较慢却能记住不少内容,他自豪地称之为“理解式记忆”,并极力推广这个方法。有专家建议再次精读《大纲解析》,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另外,他还抄录了《肖1000》的所有解答和答案,尽管并未留下深刻印象,但他相信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或许也有其价值。
考研数学方面:
在大学的两个学年里,我依赖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应付了数学期末考试。决定考研后,我决心从头开始,购买新教材重新学习。自大三上学期起,我就投身于数学的学习,坦白说,我在一个学期里只学完了高数上册的前两章。数学对我而言,向来是一门极其棘手的科目,入门对我来说颇具挑战。有时,我需要花费将近一个晚上的时间去理解一页内容,而且几乎每页都会有我不明白的问题。课后习题对我来说更是难题,大约有80%我都无法解答。于是,我尝试改变策略,看完一章教科书后,不再做课后题,而是直接转去看对应的复习全书。然而,这个方法并未奏效,我发现每一页有一半的内容我都无法理解,整个寒假我才艰难地消化了第一章节。
我学习数学的速度很慢,尽管整天埋首其中,但由于理解难度大,进度缓慢。由于基础知识近乎空白,我调整了学习策略,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重新复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逐步理解了考研数学,完成了大量真题训练,才使得我的成绩从最初的30分提升到了现在的130分,足足提高了100多分。
考研英语方面:
这个分数我还比较满意。英语是三月份开始的,刚开始就是背单词为主,啃绿宝书,在暑假前大概过了三四遍。五月开始做张剑的阅读理解150篇,感觉比真题难,权当记单词了,他的题目设置没有真题那么严谨,所以错的多少不必深究。暑假我没有回家,留在学校奋战,背单词也转为用APP,利用碎片时间,用过好多软件:知米、扇贝、乐词、不背单词等,我认为知米最好,界面简洁。还做了张销民的完形填空新题型,感觉一般吧。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机械工程的基础知识,这是整个专业综合考试的核心部分。你需深入理解力学、材料科学、热能动力学以及流体力学等基础课程的内容。特别是在力学方面,掌握牛顿定律、静力学、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至关重要。材料科学中,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应用及其在工程中的选依据也是重点。热能动力学和流体力学则需理解和运用能量守恒定律,以及流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自动化和控制理论的知识也非常重要。这包括经典控制理论如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以及现代控制理论如状态空间模型、卡尔曼滤波等。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考试的关键。
再者,机器人工程部分,你需熟悉机器人的结构、运动学、动力学建模,以及机器人控制算法。Kinematics和Dynamics的理解是基础,PID控制、路径规划和传感器融合等相关技术也需有扎实的掌握。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要凭做题、设计实验来深化理解。对复杂的概念,尝试用简单的方式去解释它,例如画图或者建立物理模型。定期复习和自我测试也很重要,使用过去的试题进行模拟练习,找出自有的弱点,针对性地加强。
还要强调一点,团队学习和讨论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和其他考生一起交流,碰撞出新的思考,也能互相鼓励,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