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复习的十分认真。我所用过的参考书如下:1.红宝书2.肖秀荣 命题人1000题(我做了三遍)3.肖秀荣 命题人讲真题4.风中劲草 核心考点(归纳了,但是排版太挤,颜色太多,看了头晕,没看)5.肖秀荣 冲刺8套卷6.肖秀荣 终极预测4套题7.任汝芬 最后四套题8.任汝芬 最后冲刺10套卷(做了感觉题目质量不高)9.肖秀荣 命题人考点预测 (一小本,用于背诵)10.时政 我买的是 海天的11.20天20题 启航的(最后10天一天四题的看加背,过了两遍)复习方法:1.基础篇: 第一遍。在九月份红宝书出来后我就用了20天把书看完,我分配了每天要看的章节(每天17面,大概是两章),每天上午到阅览室,看完一章书,就做一章的习题(注意!做在草稿纸上,因为一本习题要过几遍)。对答案在错题前标记一个三角形,在答案里也标记出来,并用记号笔划出答案里正确的语句,在红宝书找到原句也划记号。 休息几天后,开始第二遍。这一遍做题,错了再回去找到红宝书看。错的继续标记。 第三遍。没有看红宝书了,在同样的时间内每天可以做更多的题。标记错题。三遍之后,你的红宝书基本可以放在一边了,你的习题集和答案上都已经重点清晰了。我是喜欢将答案和习题撕开的,所以我的书,额……没封皮,放在图书馆都没人看得出我是考研的。2.巩固篇: 我的《命题人讲真题》是暑假无聊买的,暑假根本看不进去,于是在11月中旬我每天做两年的真题,并开始看分析题,只是思考下就看答案。3.抓题篇: 真题做完,基本各类预测题都出来了。我依次做了上面说的几本:任汝芬 最后冲刺10套卷、肖秀荣 冲刺8套卷、任汝芬 最后四套题、肖秀荣 终极预测4套题。我是几乎每天上午都只复习政治,所以每天不只做一套。这些题我都过了两遍,只有肖秀荣终极预测4套题的分析题我是动笔认真写并且对答案了的。 同时我又开始翻看1000题,只看错题。4.背诵篇: 时政的书出来后,四天看完的。然后就开始看肖秀荣那本考点预测,边看边记。基本都完成后可自由选择。为了弥补自己不足,让易错的知识牢记于心,我会分配时间看1000题的答案,不看题,只看答案,看那些自己出错了的题的答案解释和当时我在答案旁边做的笔记。把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一一弄明白。
考研数学方面:
在十二月期间,我完成了张宇的最后八套模拟试卷,我强烈建议你们在答题时务必保持极度的细心,因为我时常因疏忽而犯错误,这也在我的考研过程中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因此,培养细致入微的习惯至关重要。此外,我也尝试了合工大的超越五套卷,题目的品质极其出色,我真心推荐给你们。临近考试的最后关头,复习的重点应当放在稳固知识上,题量并不是关键,关键是保持冷静的心态,找出自己的知识盲点。做题的目的是检验你对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灵活运用。在考场那种压力山大的情况下,只有对基本理论和其实际应用有深刻理解,你才能迅速作答。如果每个概念都需要花费十分钟去回想,那么面对众多涉及多方面知识的问题,你将无法完成所有试题,成绩自然也就可想而知。所以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后,一定要不断练习,不断提炼题目的要点,并做好总结归纳,这样才能够提升解题质量和效率。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词汇学习:在单词的学习上存在多种观点,有的教育者认为考研往往侧重于考察常见词的罕见含义,因此仅依赖单词书可能收效甚微。然而,我个人坚信积累词汇量至关重要。假如你已经提前开始备考,我推荐你先熟悉一遍考研大纲要求的词汇。即使在考试中无法精确理解某个词的意思,起码你能识别出来,不会感到焦虑。我的建议是在六月之前完成单词的记忆,争取掌握80%以上。进入暑假阶段,你应该转向真题中的词汇,查找并理解每个陌生词汇在考试中的具体含义,同时对专业词汇进行归类整理。
当然,做真题是必不可少的,至于选择哪个版本则可依个人喜好而定。我对所使用的这本辅导书印象颇深,因为它对每道题目都提供了详尽的解析,通常能让你理解每个选项为何正确或错误。此外,书中提供的解题策略和技巧也很有价值,值得多次研读和领悟。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生物综合,基础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你需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如细胞结构、遗传学、生态学等有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分子生物学部分,包括DNA复制、RNA转录翻译、蛋白质合成等过程,这些都是常考点,必须熟练掌握。生物化学中的代谢途径,如糖酵解、TCA循环、氧化磷酸化等也是需重点复习的内容。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交叉学科,生物与工程的结合点也常常出现在试题中。例如,了解生物材料的基本性质,如何应用于医疗器械设计,或者理解生物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这些都需你有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我建议你在复习时,不仅要看生物类书籍,也要阅读一些工程相关的文献,这样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再者,实验技能和科研思维也不能忽视。虽然考试可能不直接测试实验操作,但理解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是考察的一部分。你凭阅读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模拟分析实验结果,训练自有的科研思维。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精读+笔记”是非常有效的。精读教材和参考书,对每个概念都要理解透彻,遇到不懂的地方立即查阅资料解决。做笔记则帮助你整理思绪,形成个人的知识框架。定期进行自我检测,比如做历年真题,这既能检验学习效果,也能你适应考试的节奏和形式。
小组讨论也很有用。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定期一起讨论难题,互相解答疑问,提升学习效率,也能激发思考的新角度。
保持好的作息和心态是持续学习的关键。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压力,这样你在学习的时候保持高效和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