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法学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从十月初起,我每晚都会投入一些时间研读政治,大约用了二十多天初步完成了大纲的第一轮阅读。随后,我开始在每个晚上做肖秀荣的1600题,将错误的答案追溯到大纲中相应的位置。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十二月,让我对试题有了更深的认识。接着,我用一周的时间重读了一遍大纲,紧接着开始了第二轮阅读,通常也是每周重温一次。谈到记忆,我一直不太热衷于死记硬背。后来我发现,阅读就像是这样一种体验:从不知自己不知,到知道自己不知,再到明白自己知道,最后达到无意识的熟稔。尽管我是理科背景,但我不认为文科的学习应依赖于机械记忆,而是应该多读,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领悟。这种深入理解反而能更好地帮助记忆,这才是学习的目标。我的政治复习策略就是阅读,如果夜晚失眠,我会看看选择题。进入一月后,只剩下两周时间,我购买了20天20题,结合核心考点有选择地背诵了一遍,侧重理解和概要。带着这样的准备,我走进了考场。然而,由于时间分配不当,我在最后两大题的第二个问题上未能作答(10年的试题留的空间较小,我考完时还有多余的时间,而11年的试题答题区域几乎是10年的两倍,导致我前面写得过多,后面来不及了)。走出考场,我几乎崩溃,责怪自己连题目都没完成。不过,想到更重要的还在后面,我逐渐调整心态。回想起来,那段日子真是不易。政治是我付出最少却收获颇丰的一门课。自九月开学以来,我才正式开始复习,首先看了精讲精练,并配以1000题同步练习,每看完一章做一章。这时不必急于背诵,因为很快就会忘记,只需先熟悉知识点。我以每1-2天一章的速度推进,有些章节快速浏览,有些则需要重点记忆,肖老先生会指出哪些是关键章节。1000题完成后,我转而阅读风中劲草,它的知识点更为清晰。后期,我主要依靠这本书,做了八套题的选择题,看了看主观题。可以说,1000题用于掌握选择题,而最后四套题则是为了攻克主观题。考前,我只背诵了最后四套题的主观题,考试时,肖老先生的预测几乎全部应验。最后四套题的作用在于让你面对任何题目都有话可说,因此我对肖老先生的指导深信不疑。
考研英语方面:
暑假是提升英语能力的关键时期。建议从00年至10年间的英语真题入手,每次完成四篇阅读理解后,务必全文翻译,包括每个选择项。接着,深入剖析答案,定位每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出处,并识别出导致错误的迷惑信息。如果在文中遇到精彩的句式或表达,不妨摘录下来,以备日后写作时借鉴。大约翻译十年的阅读题目后,你会发现自己的阅读理解、翻译技巧和写作水平都有显著的进步。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商法学,这是一个深入研究商业活动法律规则的学科,涵盖了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等多个领域。理解和掌握商法学的关键在于对案例的分析和实际应用能力。我会建议大家先从基础理论入手,理解每个概念的法律定义和内涵,凭阅读大量的案例来深化理解。比如,在学习公司法时,要明白公司的设立、运营、合并、解散等各个阶段的法律规定;在证券法中,理解证券发行、交易的法规及投资者保护机制等。多做案例分析题,提升自己解析复杂商业情境并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学综合卷的复习则需更广泛的知识面和深度的理解。它通常包括宪法、民法、刑法等多个部分,需有全面的法学知识体系。我推荐使用“精读-梳理-练习”的三步走策略。精读是指深入研读教材,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梳理则是构建自有的知识框架,将各部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性的理解;大量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凭实践检验和巩固知识。
对法学的学习,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法律思维,这不仅仅是记忆法律条文,是能够用法律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理解法律的精神实质。例如,在处理一个复杂的案例时,需思考法律原则如何适用,权利义务关系如何界定,以及法律决策的社会效果等。
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和好的心态也至关重要。法学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耐心和毅力。遇到难题时,不要急于求解,是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或寻求他人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