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电子信息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十一月我开始看任汝芬《序列一》,同时一边做序列二,到十二月初,我才匆匆的看完一遍序列一,可是前面的也都忘得差不多了,因此还是没有头绪。最后十二月中旬我买了冲刺讲义,比照同学的画了一下重点。剩下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就狂背这个讲义和肖秀荣的《最后四套题》。
考研数学方面:
首要任务是稳扎稳打地研读教科书并完成课后练习。在阅读教材时,可对照“考试大纲”,在目录中标注出所有考核点,同时剔除大纲未涉及的部分。考研数学的命题严格遵循大纲,那些大纲未提及的内容无需花费精力,你可以对此安心。大纲列出的所有知识点,无论标注为“掌握”还是“理解”,我们都必须全面掌握,换句话说,就是要能够解题并熟练应用!关于课后习题,我推荐你全部完成。可能你会认为它们数量不多,难度不高,但事实并非如此。课后习题的数量相当可观,而且有一定挑战性,有些题目甚至比真正考试的题目还要难。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历年真题直接出自教材,甚至可能是原题。高等数学教材的复习策略如此,线性代数也是一样。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英语水平中等偏上,与政治科目相当稳定。听力和口语是我的短板,勉强通过了六级考试,但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还算不错,这可能是因为偶尔我会浏览英文网站或阅读英文新闻。据我理解,考研英语的挑战不仅在于词汇和语法,更在于使用英文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有时即使完全理解文章和题目,也可能无法正确答题。首要任务当然是掌握词汇。我选择的是由俞敏洪主编的无序绿皮单词书,但实际上任何单词书都可以,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不能懈怠。到了复习后期,主要依赖真题来学习词汇,早期则依靠单词书。
英语真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选择了丁晓钟的历年真题超精解,同时也购买了张剑的真题黄皮书作为参考和对比。我从一开始就着手做真题,从难度最高的2010年开始(结果不尽如人意)。我想表达的是,近年来的英语试题相对简单,但我们应以应对最困难的情况为准备。初期,我在阅读理解中的错误率较高,大约错了七个左右。后来我发现,我倾向于用自己的逻辑解答,而非依据文章寻找答案。考研英语需要根据文章内容选择答案,而不是凭直觉。到后期,我将阅读错误率控制在五个以内(这是第一遍的错误率,之后真题更多用于自我评估)。对于长难句,我认为真正的考验在于翻译部分,而阅读理解并不需要深入解析每一个复杂句子,只需大致理解其含义。因此,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足以应对考研英语阅读中的长难句。从第二次做真题开始,重点转向分析,识别不熟悉的单词、常出现的短语搭配以及反复落入的陷阱。我没有计算具体做了多少遍,只是反复练习。到最后,一眼看到首句就能大致猜出文章主题和问题所在。
作文是我较弱的部分,所以我投入了较多时间。我看了王江涛的作文书,他的风格比朱伟的更为平实,也更容易背诵。我从九月底开始研读并背诵王的作文,主要集中在真题的作文,涵盖了大约十几年的试题,其他预测题没有背诵,因为时间紧迫。后来我又买了张剑黄皮书的作文部分,但除了获取一些素材,我并没有深入背诵,最终这些素材也没有派上用场。因此,我的作文成绩并不理想,预计总分也就十七八分左右。我认为,作文最重要的是形成个人风格,单纯依赖模板意义不大,考试时可能会因紧张忘记背过的模板。最好是能总结出自己的写作框架。
考研专业课方面:
半导体物理的基础在于对固体物理学的理解,尤其是能带理论。理解价带、导带、禁带的概念及其关系至关重要。你需知道,当电子从价带跃迁到导带时,材料就能导电,这就是半导体的基本特性。掌握不同类型半导体——n型和p型的工作原理也是基础中的基础。
载流子的运动是半导体物理的重要部分。漂移、扩散、散射等现象如何影响电流,以及欧姆定律在此过程中的应用,都需深入理解和计算。热激发、光电效应、霍尔效应等现象也是考试的常见考点。
再者,PN结的形成、PNP和NPN型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包括放大、饱和、截止状态的分析,这些都是半导体器件部分的重点。对二极管、场效应管等基本元件的工作特性和应用也需有清晰的认识。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首先要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将每个概念、公式和定理放在合适的位置。这样帮助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快速定位答案。大量的习题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凭解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强烈推荐进行小组讨论或找导师答疑,因很多复杂的物理现象往往需多角度的思考和交流真正理解。
在备考过程中,我也建议大家保持好的心态,合理安排时间,既要保证学习效率,也要注意休息。半导体物理虽然复杂,但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够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