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我从七月份的暑假开始研习政治,首先以肖秀荣的1000题作为入门,反复练习三次,旨在奠定基础,以便后续能够从容应对肖秀荣的四套卷和八套卷。初次尝试可能会觉得进度较慢,遇到很多难题,但不必担心,因为题目后都标有对应的页面号码,你可以参照精讲精练查找相关知识点,并每日复习这些标记内容,无需分散到其他部分。第二次练习时,你会发现自己答题速度明显提升,同时结合精讲精练的知识点,第三次则更专注于深入理解精讲精练。
完成这个阶段后,你将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框架,清楚每个问题涉及哪个部分,确保无遗漏。之后,你需要放下1000题,转而专心刷肖八、蒋中挺的五套卷,每天解决两套。在接近尾声时,用一周时间处理任汝芬的四套卷和肖秀荣的四套卷,同样是每天两套。在这个过程中,回顾并分析错误和印象模糊的题目至关重要。如今的政治考试更加灵活,只依赖某一位老师的题目是不够的,广泛接触各种选择题能让你熟悉多种题型,不受特定出题风格限制。
考前最后一周,建议尝试做近两到三年的真实试题中的选择题,以适应考研的出题模式。对于真题的答案不必过于纠结,因为每年的考研热点都在变化。完成肖秀荣四套卷后,开始背诵政治大题,此时距离考研大约两周,每天坚持背诵四套卷的大题,这些题目涵盖了广泛的知识点和热门话题,构成了答题的基础理论。即使考试的大题风格有所变动,所有考生都是在同一基础上竞争。
考研英语方面:
复习刚开始就定下计划,不管多忙,每天必须三个小时英语。因为英语这个东西感觉太重要,感觉一天没看都会有点生疏。四月开始我主攻真题,做完了精读每一篇,两天背一篇阅读,四个月背多少算多少,每天做两篇阅读,买了胡敏的阅读,觉得不太好,跟真题比太简单,做了一半就没有做了。我不喜欢看词汇书,所以只是在阅读时看见后面有解释的才背一下,真题上不认识的全部自己查出来背,根据句子来背单词。四个月把真题弄了两遍后开始做专项练习,买了一本完形填空,五天把20篇做完并精读了,做题刚开始时错的很多,做到后面就觉得做完形填空很有感觉了。用的翻译练习书先分类进行了翻译的技巧和知识点讲解,配有10多篇翻译练习,我感觉难度很大比真题难一些,句子和文章都很难理解,很多都读不懂完全不知道如何翻译,每天做完都感觉是到外星球遨游了一圈。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把这本书搞完,配合着讲解收获颇丰~感觉我英语阅读的质变就是在做完这本书后发生的。翻译做完后又找了一本长难句,因为时间原因只选了第二部分的100多个句子来精读,反复琢磨了两遍,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和翻译的技巧。阅读部分因为每天都有做胡敏的阅读题,中午吃饭的时候把星火的阅读当小说边吃边看。专项练习弄完就差不多10月份了,这时候开始把英语减少到了每天1个半小时,我又把真题翻出来,每天读一两篇文章,将标注的单词,短语,句子读读背背,重点琢磨真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坚持每天一篇新的阅读练习,同时把以前做过的阅读中遇见的单词复习下,每天复习一篇。差不多弄到11月底,我就开始英语小作文的专项训练,老师把所有小作文的类型总结了出来,真题考过的小作文我就背下来,没有考过的就参考作文书上熟记格式,这样考试就不虚啦,考到啥都不怕!12月份的前两个星期,我又把做过的完形和翻译快速复习了一下,有很多都已经忘记了,不复习不等于白做了么?月末最后两个星期重点是复习近三年的真题。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中国美学,其核心在于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以及儒、道、佛等哲学思想对美学的影响。《诗经》、《楚辞》、书法、绘画、园林艺术等都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你需深入研读《周易》、《道德经》、《论语》等经典,理解它们背后的美学理念,并能将这些理念与具体的艺术形式相结合进行分析。关注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潮,如董其昌的“南北宗”理论,石涛的“画禅”思想等,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
西方美学的学习则需跨越时空,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德国古典美学的康德、黑格尔,再到现代主义的弗洛伊德、杜尚等。特别要注重理解康德的"美的无目的合目的性",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等核心观点。西方的艺术史,尤其是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艺术作品,也是理解和阐述西方美学的重要载体。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首要的是阅读原著。虽然艰深,但只有凭直接接触原汁原味的思想,真正领悟其精髓。结合注解和解读性的书籍帮助更好地理解。做笔记和思维导图是非常有效的工具,帮助梳理复杂的概念关系和理论脉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尝试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艺术作品,或者参与一些讨论小组,这都能提升理论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