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9~12月:除了看书,把石磊老师和肖秀荣老师的1000题中做错的又翻来覆去看,12月做了各种版本的模拟题,我和大家一样买了老肖的八套卷和四套卷(尤其四套卷)。八套卷,我只做了选择题,四套卷,全部吃透。截止考前,做了好多选择题,到考场上还是半蒙半猜地做完了选择。虽然不是特别高,我还是比较知足的。因为毕竟是帝都,判卷真的足够严厉,但是还好够了。个人认为风中劲草还是好好看,走心看,比背的效果好。
考研数学方面:
第一年我花了很多时间,由于市面上396的辅导教材太少质量也参差不齐。我把两本高数+清华出版社线代+概率论课本过了一遍,课后习题挑着做了一下,主要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笔记,然后李永乐数学全书我也大体看了一遍,线性代数我单独买了李永乐的那本辅导讲义(因为本科学的太差了),最后详细做了笔记包括知识点、错题什么的。可以说我准备的很充分(难度超过了考试要求),第一年做下来觉得很简单,大概花了半个小时就能做完。数学需要花很多时间,配合教材,做好笔记,总结了各种题型以及考点,题典1800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有很多经典的题,难度适中,与考研数学难度相差不大。数学最好是在九月份开学之前把所有的基础知识过两遍,习题也要全部做完一遍,熟练掌握所有知识点。九月份开始做历年真题,在这之前千万不要做真题!真题要按照考试的时间要求来做,做完了仔细校正,总结得失。真题要反复做,至少刷3遍。数学最忌讳只做题不思考不总结,做大量习题的目的是为了见识题型,总结经验,看到题目的条件就知道相应的知识点,题目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应一个条件,怎么将题目的话转变为你做题的条件就需要大量的练习与总结。可以准备一个错题集,将你做错的题,做到比较新颖的题,比较常考的知识点都记录下来(比如麦克劳林公式,泰勒公式等)
考研英语方面:
大约在11月起,我启动了作文的准备工作,主要参考王江涛的书籍。每日,我会运用个人的独特方法撰写一篇文章,并请备考伙伴提供反馈。然而,由于需要专注于其他科目的复习,我在后期并未花大量时间在作文上。在冲刺阶段,我选择记忆一些模板并构建了一个符合自身风格的模板。对于基础知识扎实的同学,我建议重视作文的复习,因为它相对于其他题型,更容易提高分数。至于翻译部分,我没有进行特殊的练习,因为平时阅读理解的复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锻炼了这方面的能力。后期我尝试了一些历年真题的翻译,发现其内容非常实用,所以强烈推荐。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综合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如消费者选、企业生产决策等;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体经济现象,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等。这两部分理论是相互补充的,理解和掌握它们需有系统性和逻辑性。
对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你需理解并能灵活运用价格机制如何调节市场平衡。效用最大化模型、成本收益分析、市场失灵等内容也需深入理解。我建议凭做大量的练习题来巩固这些理论知识,并尝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这样提高理解和应用能力。
宏观经济学方面,GDP计算、IS-LM模型、AD-AS模型、菲利普斯曲线等是常考知识点。尤其是宏观经济政策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这部分需深刻理解。国际收支、汇率制度等开放经济的内容也不能忽视。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比“记忆”更重要。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理解原理背后的逻辑比死记硬背公式更重要。我会推荐使用一些优秀的教科书,比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它既严谨又生动,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配合做一些历年的真题和模拟题,这既能检验学习效果,也能你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
定期复习是关键。我通常会把一周的学习内容在周末进行一次系统的回顾,把不熟悉或者难以理解的部分再仔细研究一遍。这种“温故知新”的方式对我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