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因为复习开始的晚所以我在这一门上花的时间就很少,考试的时候答题不熟很容易写不完,我有一道10分大题只写上了两句话,所以分数可想而知。政治我就是做了1000题,背了肖四(肖八做做选择就行),一定要相信肖大神,大题都会押中的。我觉看了肖秀荣知识点提要和徐涛的冲刺背诵笔记,我觉得比风中劲草蒋中挺那些好很多,很清楚,冲刺背诵笔记就是针对选择题。
考研数学方面:
坚实的数学基础不可或缺,同时,适度挑战性的训练也至关重要。我曾经吃过轻视考研数学难度的亏,由于基础知识不够牢固,我在初试中险些崩溃……一旦掌握了基础知识,就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练习。虽然海量刷题并非万能,但数学的确需要反复操练以达到娴熟,解题时才能思维流畅。我当时因为害怕模拟题的难度,天真地认为考试不会过于刁钻,结果在真正的考场上束手无策,最终数学分数勉强超过三位数,与他人拉开了明显的差距。因此,只有稳固的基础加上充足的实践,才能在最终收获理想的成绩。
考研英语方面:
当初在三、四月份着手准备时,我就购买了《拆分与组合翻译法》来学习,初期尝试记忆了一些内容,之后就没再特别针对翻译部分复习。个人体会是,初次研读后或许能略有提升,但若持续大量练习,分数增长可能有限,不必投入过多时间。九月份,我开始关注王江涛的作文书籍,并从历年真题的作文入手。如果时间充裕,我会先尝试自己写作,随后对照解析;时间紧张时,我就直接背诵,但并非全文照搬。我将历年试题按类型分类,搜集精彩词汇和语句,到了考试前夕,为每个类别准备一个模板,并对小作文制定了大致的通用框架。实际上,高分作文关键在于积累,阅卷老师经验丰富,只依赖模板很难得高分。平日里,遇到阅读中的佳句也应积累,同时结合模板展现个人特色。对于开头的完形填空部分,不建议花费过多精力,其性价比相对较低,每题分数较少,不及阅读题每个两分的价值。做这部分题目时,尽量理解文章逻辑,选择正确的转折性连词,至于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我多依据直觉填写。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与基础是一门涵盖广泛且深入的学科,它涉及到材料的性质、结构、制备以及应用等多个方面。在备考过程中,我发现理解并掌握材料的基本概念是至关重要的。例如,要清楚了解晶体结构、缺陷理论、相变等基础知识,这些都是后续深入研究的基础。
对材料性能的理解和分析也是考试的重点。比如,你需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如金属、陶瓷、高分子)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等,并能按具体情境进行合理预测。这部分需大量的实践练习和案例分析来提升。
再者,材料合成与加工工艺的知识也不能忽视。这包括了各种材料的制备方法,如铸造、锻造、焊接、粉末冶金等,理解这些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选合适的工艺以优化材料性能。
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样重要。在复习中,我会反复阅读和理解实验报告,凭模拟实验过程,提高自有的实验设计和数据解读能力。学会运用MATLAB或者Python等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这对解决实际问题非常有帮助。
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是学习的关键。关注科研前沿,阅读相关的学术论文,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开阔视野,提前适应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坚持每天定时定量的学习,保持好的学习习惯,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点,做笔记并进行自我测试。积极参加讨论小组,与他人交流学习心得,这对深化理解,查漏补缺十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