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从8月份开始看吧。1个月可以看完肖秀荣的精讲精练,每天一章,看完就做一章的1000题,把重点自己勾画出来。我是直接看的书,事实证明效果并不好。因此,推荐报补习班,而且一般会讲选择题的做法。在红宝书出来以后把红宝书看一遍(其实是精讲精练的简要版),然后把1000题再刷一遍。1000题真的蛮重要,一直刷就是了。大概10月份会出来一本风中劲草核心考点,这个时候就可以背了。书上面会写什么部分是需要背的,至于怎么背那就看适合你自己的方式了,我一般都是通过刷题来背,边做题边记。没事就刷选择题,很有用。大题不用着急,12月份再开始背,早背了也忘了,到时候直接背肖秀荣8+肖秀荣4+蒋中挺5,还有各种模拟题都买回来(任汝芬啥的)把选择题都做了,大题看看知识点就行,涉及到的知识点考出来要会写。第二轮复习主要是对第一轮进行查缺补漏,分别针对马哲、马经、毛概、邓论做习题,也就是做一遍《任之二》,主要是客观题。做完后大家的自信心多少都会受点打击,毕竟这本书的题量就是特别大而且考得相当细,很多细节都会出题。当初我做的时候正确率惨不忍睹,而且由于时间不够不少题都没做完呢。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我用的是李永乐的复习全书,看了三遍,最后做一遍真题,就直接进考场了,数学的话,基础很重要,我自己看的三遍书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看书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醒的积累,做笔记。而且真题很重要,这么多年考下来,知识点并没有变化很多,多研究真题,看命题人爱出的知识点,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看书做题的时候要随手做笔记,考试前翻一翻,可以大概知道自己的薄弱点在哪里。
考研英语方面:
由于我的翻译基础不好,暑假开始我就自己坚持每天一句。给自己每道题限时三分钟,无论多难都要让自己写出中文译文,哪怕自己都读不下去,然后进行修改,学习一些翻译技巧。个人感觉翻译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反复的练习和修改中不断提高。英语主要分3部分:一是单词,单词的记忆应该是贯穿始终的,我用的新东方考研单词乱序版,每天抽半个小时背一背,直至上考场前,我反复背了好几遍。二是阅读,阅读是最重要的部分,得阅读者得天下。刚开始做阅读肯定难(大神路过)。我记得我开始的时候几乎篇篇错一半,后来就不对答案了,专心地把每个生词每个长难句弄懂弄会,正确率自然而然就上来了。个人经验:阅读提升有个笨办法就是背原文,选择涉及的长难句尤其要烂熟于心,剩余部分背到能大概说出意思的程度就可以啦。三是作文,作文方面我实在是犯懒了,没什么发言权,但身边的同学买了王江涛的考研作文,目测效果都不错。
考研专业课方面:
集成电路基础是电子工程领域的重要基石,涵盖了半导体物理、电路理论、器件模型等多个方面。理解并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对半导体物理,你需深入理解能带理论,熟悉PN结的工作原理,以及扩散和漂移电流的概念。这些都是构建集成电路的基础。晶体管的工作机制,尤其是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工作原理,是后续课程的核心。
在电路理论部分,你需熟练掌握基本的电路定律,如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并能够运用这些定律解决复杂电路问题。了解放大器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比如共射极放大器的电压增益计算,也是十分必要的。
对器件模型,HSPICE、Verilog-A等模拟和数字IC设计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是现代集成电路设计的关键。你需凭实践来熟悉这些工具,尝试模拟不同的电路,理解其行为模式。
在学习过程中,我强烈推荐使用教材结合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例如,配合使用"Introduction to Microelectronic Fabrication"这样的经典教材,动手做一些简单的电路设计和模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积极参与讨论和研究小组,与其他同学交流,帮助你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决问题。
我还建议定期做相关的习题和模拟试题,以检验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你参考历年的考研真题,它们往往能反映出命题人的思路和侧重点。不要忽视了对最新科研动态的关注,这不仅拓宽视野,也可能在答题时提供新的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