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从八月末政治考试大纲发布起,正式的复习工作就启动了。在政治科目中取得高分,主要取决于选择题的表现。必备的学习材料包括《考研政治大纲解析》(通称“红宝书”),肖秀荣的一系列书籍(《精讲精练》、《1000题》、《讲真题》、《8套卷》和《4套卷》),以及风中劲草系列,还有就是其他知名教师的最后冲刺卷。首先,在9月至10月期间,专注于刷选择题。结合使用肖秀荣的《精讲精练》与《1000题》,每读完一章就做对应章节的选择题,至少做两遍,并且注意收集错题。一个小提示,可以在做《1000题》前复制1-2份,以便后续反复练习。其次,11月份再次刷《1000题》,并尝试《讲真题》中的选择题,以了解历年试题的风格。同时,借助“红宝书”和风中劲草来填补知识空白。最后,进入12月直至考试前,集中精力研读肖秀荣的《8套卷》和《4套卷》。对于主观题部分,你需要几乎能背诵8套卷和4套卷的所有大题答案,因为这样不仅可能遇到原题,而且即使题目不同,也能依据记忆内容大致构造出答案。一旦选择题和大题都掌握好,考研政治的成功就在眼前。祝愿各位旗开得胜!
考研数学方面:
我习惯每日重温和深化理解李永乐的《复习全书》,确保熟悉并领会其中至少60%至80%的知识点,特别关注高等数学的部分。实际上,考研的实际挑战往往集中在高等数学,所以我推荐在精读两遍李永乐的书籍后,可以尝试阅读张宇的《高数18讲》。由于我的基础知识扎实,我没有遇到其他人提到的张宇书中的困难。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复习的核心任务依旧是词汇,但重点会转向那些前期在做笔记时标记出来的不熟悉词汇,包括新词或已有词汇的新含义。我已经翻阅过好几轮的单词书,并把不熟悉的词汇整理到了一个小册子里,每天都会反复查阅这些陌生的词汇。此外,我还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在阅读理解和翻译上。阅读理解的过程是做完题目后,划出关键词汇,分析长难句并进行翻译,做好笔记,然后不断重复这个过程。起初,我专注于真题练习,随后逐渐过渡到模拟题,通常每篇至少做两次,甚至更多。对于真题,我大概做了四到五遍,长难句如果能够背诵就更好了,有些精彩的句子我会抄录下来,存入笔记本中,以备作文之需(实际上,我没有坚持足够的时间去做这件事,否则到最后我就不会那么急迫地去寻找作文模版)。许多人都建议真题至少要做两三遍,如果你的英语基础较弱,多做几遍确实很有益处;而如果基础较好,你可以根据自身状况和时间安排来灵活决定是否需要那么多遍的重复。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地理学基础是一门涵盖广泛且深入的学科,它包括了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地球系统科学、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等多个方面。理解并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你需深入理解地壳运动对地形形成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作用,以及水循环的过程和影响因素等。这些都是考试中可能会出现的重要知识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习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的,凭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式,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能够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并这些知识。比如,你凭研究某个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来理解和运用土壤侵蚀与防治的相关理论。
再者,对复杂的地理现象和过程,建立起清晰的逻辑框架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在学习气候系统时,先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入手,逐步构建起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成因模型。这样不仅能帮助记忆,也能提高解题时的思维速度和准确性。
定期复习和做模拟试题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凭反复练习,你熟悉考试的题型和答题方式,也能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找出知识盲点进行补漏。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不要怕,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或者查阅相关文献,都帮你找到答案。保持好的心态,坚信自己,也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