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逻辑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我的复习始于暑假期间。每天沉浸在书本中,感觉既疲惫又压力重重。初次阅读时,进度较慢且细致入微,第二次则是为了填补知识空白,第三次则是为了强化记忆。我使用的资料全部来自肖老师的系列,涵盖了精讲精练、1000题、历年真题解析以及最后的肖四和肖八。有种说法是掌握选择题就意味着掌握了大局,因为它是最能拉开分数的部分。相比之下,论述题的差距并没有那么显著。对于论述题,我仅限于背诵肖8和肖4,毕竟这两套资料中的论述题量庞大,而后期时间紧迫,难以全面覆盖,精简版更为实际。我认为关键不在于资料的数量,没有必要购买所有考研专家的题目来做,选定一位导师并坚持到底就足够了。到了后期,可以适当做一些预测题,通过选择题来检验自己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准备。
考研英语方面:
许多学生感到最困难的部分是英语,因为每年都有大量考生在这个科目上失利。教育部设定的通过率仅为三成,即便是在招生规模扩大后也是如此。因此,英语无疑是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领域。我自身的英语能力并不强,所以我每天至少会投入半日,有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复习英语。从早晨7点开始直到午餐时间,这段时间都被我用来学习英语。英语不能临时抱佛脚,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深入的研究。我使用的资料是张剑编著的《历年考研英语真题解析及复习思路》,这本书非常全面且详尽。我确保在考试前能将真题研读十遍,并按照正确的方法解题,理解和消化。如果有额外的时间,我会再完成一本练习册,这不是为了提升解题技巧,而是为了熟记词汇,理解语境以及了解一些国际背景事件。最后,我会构建一份个人专属的作文模版,并请一位英语权威人士审阅,这在考场上绝对大有裨益。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哲学综合”,这门课涵盖了从古至今的哲学思想,包括形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等多个领域。我建议,要精读经典原著,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等,理解并掌握其核心观点。关注现代哲学的发展动态,阅读相关期刊论文,了解最新的研究趋势。复习过程中,尝试构建一个哲学知识框架,将各个流派和观点串联起来,形成自有的理解和体系。
“逻辑学”则是考察逻辑推理能力和形式化思考。这需熟练掌握命题逻辑、谓词逻辑等基本概念,以及证明、推理规则。我习惯凭做大量的习题来锻炼这方面的能力,比如解决真假判断问题,进行推理演绎等。对模态逻辑、模糊逻辑等进阶内容的理解也很重要,它们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逻辑工具。我还推荐使用逻辑软件如Prolog进行实践操作,以提升实际运用逻辑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坚持定期复习,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深入理解非临时抱佛脚。参加讨论小组或者找到研友,一起探讨问题,互相答疑解惑,也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尤其在面对复杂的逻辑推导时,多角度的交流往往能带来新的启示。
我想强调的是,无论是在哲学综合还是逻辑学的学习中,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不断挑战自我,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