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信息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如果要记忆,我会极力推荐《风中劲草》一书,它被众多学子视为宝典。初看可能觉得没什么特别,但对那些已做过多套试题的人来说,他们会明白书中每个关键点几乎都能对应到考题的答案,因为它已经将重要信息精炼出来。相比起其他资料,比如肖爷爷的书籍,它显得更为高效。仔细研读你会发现,许多知识点下的细分点往往就是多项选择题的考点,可惜能察觉这一点的人并不多。因此,构建思维框架至关重要,做完题目后回顾《风中劲草》的相关章节,你会惊叹其精妙之处!
考研数学方面:
从去年三月起,我购买了几本权威教材: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清华大学的线性代数由居余马编写,还有浙江大学的概率与统计,同时搭配相应的课后习题解答手册。复习策略是逐章学习,边读边抄写关键概念和公式,并设立专门的笔记本解答课后题,遇到难题或疑惑便记录在记概念的本子里,当然解题笔记本与笔记本来回切换。这个阶段持续了约两个半月。随后,我开始做《660题》,但实际上并未完成,只完成了所有选择题和一半的填空题。这一步骤可能会令人挫败,因为错误率很高,但要坚定信心,这只是起点。你可能会忘记很多知识,但查阅之前的笔记能迅速回忆起来。六月初到月底,我暂停考研复习,专心应对学校的期末考试。七月初回家,购入李永乐的《复习全书》,每天投入至少四小时,注重理解概念并灵活应用,花了二十多天初步通读了一遍——重要的是仔细阅读和做题,有感悟的话可以旁注。八月十五日返校,那时我仍在进行第二次高数复习,但这次对线性代数的重点转向了现代讲义内容。建议将课本中总结出的规律性知识点标记在空白处,便于日后查阅。九月初,第二轮全书复习完毕。这时,由于之前的基础,看全书并不吃力,但知识点繁多,需要通读,接下来的阅读会更流畅,只需集中精力巩固薄弱环节,全书上的题目可挑做标注过的部分(即错题或难题)。十月初,趁着国庆假期,我开始做2002年至倒数两年的数学真题(使用陈文灯版,因其试卷形式有助于实战感),许多题目不会做,通常早晨做题,下午核对答案。十一月初,我开始了400题的训练,每日一套,上午做题,下午对照答案,这个过程更具挑战性,但也更容易找出弱点。用了十天时间完成。解题方法是用一张白纸,中间画条竖线,左侧宽阔空间用于解题,右侧用于修正和核对答案。核对答案时,务必先理解答案思路,然后快速抄到右侧,思考的同时抄写,保持思维敏锐。起初,400题得分徘徊在及格边缘,但切勿气馁,这是弥补不足的好机会。接下来的几天,快速浏览了李永乐的历年真题(亲自做),之前做真题的经验使我在此过程中迅速,对于思路清晰的题目,仅需查看解题思路,大题尽量自己计算。此时(基于课本、全书、660题和400题的基础),解题速度已相当快,准确度是首要考虑的。你会意识到考试无非测试那些重点,而李永乐的真题集几乎涵盖了所有要点。此刻,复习全书变得轻松,只需随手翻阅,折叠标记重要的、薄弱的知识点,此时发现重难点已所剩无几。《超越135》我只是随便翻了翻,没来得及看完。花二十天整理《660题》的错题,大约十几页A4纸,中间同样画条竖线。这个过程依然繁琐,主要是梳理思路和反复记忆知识点,到最后只看这些错题就足够了。有人推荐《5+3》,但我没买,最后我只是回顾了做过的真题错题和660题的错题,最后两天做真题,感觉相当容易,估计分数可达145分以上。然而,这不是最终成绩,因此心态要平和。进入考场后,你会发现考试中的做题体验与平时截然不同,速度会大幅下降,所以备考期间提高做题速度至关重要,换句话说,知识点要牢固掌握。总的来说,我的复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稳固基础(概括概念定理公式,做课后题,整理错题和重点题;适量做《660题》);全面复习全书(细致研读,不留遗漏,广泛做课后题并作标记);跃升进阶(真题总结、660题归纳、400题练习、《超越135》的高数和概率部分)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学习首重基础!基础扎实阅读、翻译什么都是浮云!技巧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这一点一定不能本末倒置。我英语提升最快的阶段大概是7月到10月初,在这段时期我通过学习英语真题阅读精讲,在真题阅读中记单词,翻译句子,理解行文脉络。文章中的每一个单词要发散开来,进行联想记忆,同义联想、形近联想,反义联想,通过联想记忆法扩充单词量。然后逐句进行翻译,尤其是文章中的长难句,一次翻译不成多试几次,绝对不可以抱侥幸心理。如果能做到文章中的单词都认识,句子都能翻译,脉络能看清,那么英语还有什么难度呢?
考研专业课方面:
《信号与系统》的核心在于理解和应用信号的基本性质以及系统的分析方法。要深入理解连续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信号的差异,熟悉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等重要工具,它们是解析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础。特别是在实际问题中,如何灵活运用这些变换进行频域分析,是需反复练习的地方。
系统理论是另一大重点。要掌握系统的分类,如因果性、稳定性、线性和非线性、时变和时不变等特性,并能凭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来描述系统。对线性时不变系统,应熟练掌握其频率响应、脉冲响应的概念,以及它们与系统特性的关系。
学习过程中,我认为动手实践尤为重要。凭解决具体的例子,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例如,利用MATLAB或类似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和模拟,直观地看到不同信号经过系统后的变化,这对理解系统的动态行为非常有帮助。
理解并应用定理也是关键。像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理、卷积定理、滤波器设计等,都是需熟记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的知识点。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比如在通信系统中,如何用学到的知识解释调制、解调的过程,这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定期复习和自我检测同样不可忽视。凭做历年试题、习题集来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找出不足,及时巩固。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交流,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