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看书时,区分哪些一般考选择题、哪些一般考主观题很重要,这样可以节约时间,突出重点,有的放矢。自己复习,一是总结历年真题,把以前考过主观题的知识点在书上标记出来,并记录考过的年份和次数;二是很多基础性的政治辅导书中都有说明。第一遍看书时主要是为了熟悉考试内容,把握重点,记忆倒是在其次。从第二遍开始,就要有意识地记忆了,要边看边思考,否则只能走马观花、事倍功半。基础扎实了,再背诵起来也容易。
考研数学方面:
我从大学三年级的寒假期间开始了数学复习。那时,我仔细研读了教科书,但遗憾的是,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接着,我尝试解决了书中的所有习题,然而收效甚微,似乎只是为了给自己一点心理上的慰藉。之后,我坚持不懈地多次练习历年真题,逐渐摸索出一些解题策略,并进行了归纳总结。至于冲刺阶段,我坚决完成了张宇的八套卷和四套卷。面对八套卷时,我发现题目数量庞大,往往无法按时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时间紧迫,可以选择只做选择题和填空题,大致浏览一下大题,主要是为了了解题目的趋势和方向。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的基石在于词汇,其重要性众人皆知。去年我借助红宝书和扇贝单词来学习,每天都坚持记忆,并通过反复复习巩固。早晨7点,我会在自习室花费半小时专心背单词。同时,每日一句的学习我也未曾间断,深感其效益显著,直至考研前夕都保持着这个习惯。我还经常阅读何凯文的考研英语同源外刊,既扩展词汇量,又积累了阅读材料。每天我都跟随着阅读训练,这是提升单词记忆力的最佳途径。最初阶段,我以老蒋阅读80篇为起点,每篇文章会仔细研读三次,力求理解透彻,同时积累解题技巧。自暑期起,我开始着手历年真题,以此积累实战经验。后期,我会按照真实的考研时间,在下午进行真题演练,每篇阅读都要精读,反复做几遍,因为熟能生巧。对于翻译和写作,也需要专门的练习,我选择了王江涛的写作书籍作为指导。总而言之,英语的学习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平日里必须重视不断沉淀。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材料科学基础",必须深入理解其四大基础元素:晶体结构、相图、力学性能和热处理。晶体结构的理解是基础中的基础,你需熟悉各种晶系、晶面指数的计算以及晶体缺陷的基本概念。相图的学习则需理解不同成分和温度下材料的相态变化规律,这对预测和控制材料的性能至关重要。力学性能部分,要掌握弹性、塑性、硬度、强度等基本概念,并理解它们背后的微观机制。至于热处理,它是改变材料性能的重要手段,理解各种热处理工艺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是关键。
在学习方法上,我推荐以下几点:
1. 理解优于记忆:材料科学基础涉及到许多理论和公式,但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些知识背后的物理意义,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2. 实践结合理论:可能,尝试进行实验室操作,如观察晶体结构、分析相图或实验模拟热处理过程。实践能帮助你更直观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
3. 制定学习计划:每天分配一定的时间来复习和预习课程内容,保持持续的学习状态,避免临时抱佛脚。
4. 做好笔记:整理并记录课堂讲解的重点,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做题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思路也应记录下来,作为后期复习的重要资料。
5. 交流讨论: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问题,加深理解,也激发新的思考角度。
6. 模拟考试:定期进行模拟测试,检验学习效果,调整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