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管理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考试反思及提议如下:1. 客观题测试基础理论的理解,今年我在答题时感到陌生,或许是因为我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理解不深。老师的讲解往往能一句话揭示题目的关键,帮助我们在压力之下迅速作出准确判断,但这可能是我们在匆忙浏览教材时未能察觉的要点。2. 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各异,他们之间可能存在差异,但我们需要保持理智的选择,最好选定一位跟从到底,以免对自己的学习路径产生质疑。每位老师都清楚考试的重点方向,不过每年能真正预测到确切试题的老师可能会有所不同。对待政治,既不可过分轻视,也不能掉以轻心。务必详尽地研读大纲,我发现那些取得高分的同学都深入钻研过大纲解析这本厚重的书。八九月期间,应完成一千题练习,对于错误的部分,对照答案并查阅大纲中的原文,检查是否有遗漏的知识点。第一遍完成后,建议再购买一套一千题重做,以进一步巩固和查找不足。八套卷发布后,同样按照一千题的方法,反复对照大纲。随后,购买模拟卷如死套卷、风中劲草等,并确保大题能背诵自如,因为政治科目时常会出现原题!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我是从8月上旬开始复习的,第一阶段到9月中旬,主要任务是翻看自己考研的数学笔记和复习全书第一遍,笔记是课本基本知识点,对于数学一定要把数学课本吃透,不能放过一个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其实考研的绝大多数题目都很基本。全书自己每道题我都亲自做一遍,用折叠卡片盖住答案,会做的和不会做的都做上标记,为第二遍全书复习做准备。对于实在没有思路的题目可以先放过,然后第二天再看直到明白解题思路和用到的知识点。第二遍全书从10月份才开始的,还是从头到尾把全书做了一遍。对于第一遍会做的大都只写下大体步骤,不会做的再详细做一遍,大概到11上旬结束吧。第三遍结合课本进行知识点扫盲,然后做真题,由于时间紧张,只做了一遍,后悔了。后来就又做了合工大五套题,个人感觉没多大用,并且还有错题。就这样晃眼间到了考研战场。建议:数学是拉分的科目,一定要做好复习规划,做到每天都有收获。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我使用的资料是张剑的黄皮书历年真题。主要做完型和阅读部分,每天的量不在多,关键是熟悉真题的感觉以及保持做题的状态。做完1997-2020的真题时间大约已经到了12月上旬,剩下的半个月中我做了一些模拟题,模拟题不要在乎对错,关键是保持手感,避免生疏。真题作文我没有全部都写,写了几篇有代表性的题目。作文的书写我有高中时候练习的手写印刷体,因此没有专门练习书写,书写不太好的同学可以买字帖练习一下,英文书写很好练,提高是立竿见影的。关于单词,我没有使用单词书,我之间准备过托福考试,曾经按照《17天搞定GRE单词》的方法集中突击过托福单词,因此考研期间只是每天坚持保持对于单词的熟悉,每天的量为500。背单词我只有一句话:一次大量,多次反复。对于单词始终背的不好的同学,我强烈推荐看一下《17天搞定GRE单词》这本书并按照书中的方法操作。单词量的多寡与阅读的速度和正确率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考研专业课方面:
微观经济学是基础。理解供求关系、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决策模型以及市场失灵等基本概念至关重要。我建议凭阅读教材和做习题来深入理解这些理论,并尝试将它们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有助于加深记忆。
宏观经济学也不容忽视。GDP、失业率、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指标的理解和计算是考试的重点。了解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也非常重要。这部分内容相对抽象,凭绘制图表辅助理解和记忆。
再者,对国际经济学的理解也是考试的一部分。国际贸易理论,如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以及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效果,都需有清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结合全球经济现状进行思考,提高学习兴趣。
对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解”优于“死记硬背”。经济学是一个逻辑严密的学科,理解背后的逻辑比公式更重要。我会尝试自己解释每个模型或理论,能用自有的话讲清楚,那就说明真的理解了。
做题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佳方式。无论是选题、计算题还是论述题,都应定期练习,尤其要关注历年真题,它们往往能反映出考试的侧重点。
参与讨论和小组学习也是非常有益的。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问题,激发新的思考角度,也在争论中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