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政治复习,我不认为需要过早开始。虽然有些人主张等到大约八月十号左右政治大纲发布后再着手,但我没有采纳这个建议,我是从九月份才开始的。我的主要参考资料是《风中劲草》,不过在新版出版之前,我购买了一本二手的上年版,首先专注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为它内容有限且变动不大。等到新版《风中劲草》上市后,我便购入了新书以及配套的《1000题》,同时我还额外购买了《肖秀荣1000题》。我在复习时采用了一个方法:将一张纸对折,左侧列出知识点并转化为填空题,右侧则写下答案。复习时遮住右侧的答案,我发现这对提高选择题能力非常有帮助。我总计整理了四本厚厚的笔记,每学完一章,就会做《风中劲草》和《肖秀荣1000题》,然后整理错误题目。尽管这种方法可能显得有些耗时,但对我来说效果显著,我能清晰记住各个选择题的知识点,并能有效排除多项选择题中的迷惑选项。
考研数学方面:
人家说得数学者得天下,这句话一点也没错,数学考得好是很拉分的,数学也是最耗时间的一门课程,我觉得最好应该把数学教材好好的看看,做做课后习题进行第一遍学习,然后就可以上复习全书了,市面上有二李的和李王的,我个人更倾向于二李的,但李王的我在第二年是也看了,看复习全书是个浩大的工程,尽量多看几遍,其实不用全部都会,有些太难考验是不会考的。我看书的时候有不会的题目就想个几十秒,不会的话就立即看答案然后分析为什么我没想出来,然后记住这题的解题过程,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一样,只要可以学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到了最后就是大量的做题阶段了,我买了很多题目,有张宇的1000题,汤家凤的1600,李永乐的660等,660题我做的最多,两年加起来应该有四到五遍,虽然题目很难不过感觉收获还是蛮大的,说句实话我是一个没有毅力的人,许多资料我都是开始的时候新鲜,但认认真真完成的好像没有几本,这是我最大的缺点,希望大家不要和我一样,无论哪本习题集认认真真的完成,吃透每一道题就可以考到一个不错的成绩。最后就是冲刺阶段的试卷,历年真题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多做几遍,我做真题的时候是用一张大白纸,选出自己的答案并且把自己的思路和解题过程写上去,然后再修改,到后期有空的时候多看几遍,感觉这样会比较好。
考研英语方面:
学习英语是个逐步累积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这一点毋庸置疑。在三月或四月期间,我主要借助朱伟的《恋练有词》来奠定词汇基础,因为词汇是英语学习的根本。那时,我会花费半天的时间来研习英语,并同步记忆相应单元的词汇,每三天做一次综合复习。此外,我也使用了一个名为“墨墨单词”的应用程序,它能将《恋词》全书导入,让我能在碎片时间如如厕时、乘车时、餐后半小时等通过手机复习单词。记单词的关键在于迅速并重复,如果你读过《普通心理学》,你会明白强化记忆的关键就是持续让大脑接受学习内容的刺激,并确保次日进行回顾。我当时选择独自在家学习,但如果有伙伴可以相互监督和测试,效果无疑会更佳。
考研专业课方面:
微生物基础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它包括了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遗传、进化等多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和记忆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最基础的部分,例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特性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在复习时,我特别注重对微生物的分类体系的理解,这是理解微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对复杂的分类系统,我采用了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各个类群的关系清晰地展现出来,帮助我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是一个重要考点,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发酵等,要深入理解这些过程的生化反应路径,并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我还经常凭做题来巩固这部分知识,尤其是计算题,很好地检验我对这些过程的理解程度。
再者,微生物的遗传与进化也是考试的重点。这部分需理解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的过程,以及突变、重组、选等因素如何影响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种群进化。我建议使用实例分析法,比如研究某个特定基因突变对微生物性状的影响,这样既能深化理解,也能提高答题的灵活性。
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特有的考点。需掌握微生物在污染物降解、生物修复等方面的应用,理解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学习微生物基础,理论结合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我常常会阅读相关的科研论文,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尝试做一些简单的实验,这样我从实践中理解理论,从理论中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