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认为启动政治复习的时间不必过早,九月开始完全适宜,那时可以按照新的大纲进行学习。初期专注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并浏览过去十年的真题中的哲学题目,其余题目则无需过多关注,因为每年的出题角度都有变化。如果时间紧迫,即使到十月才开始全面复习政治也是绰绰有余的。在选用的教材上,我选择了四本书,包括真题集、大纲解析、考试分析以及序列二。接近尾声时,我在网上找到了精简版的考试分析,这就是我全部的参考资料。
对于客观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认为已经相当理想。如果你想达到同样的水平而不愿投入太多时间,大纲解析是一个很好的选项。尽管有人批评这本书的重点不够鲜明,但考虑到它的篇幅有限,即使重点不明晰又能如何?每天阅读三十页,十天就能完整过一遍,反复读三四次,再加上做一些序列二的练习题,选择题的准确率应该能达到八九不离十。这种方式比啃那些厚重的辅导书籍高效得多。
我个人的习惯是先通读书本,按科目逐一攻克。对于主观题,主要参考考试分析,比起二十天二十题这类资料,背诵考试分析更加轻松,那本精简版可能还不到二十页,而标准答案正是来源于考试分析,不相信的话,你可以自行核实。由于时间所限,我只看了考试分析四五遍,没有来得及背诵,因此主观题的成绩并未达到我的期望值(补充:当然,我的期望确实有些过高~~~)。
考研数学方面:
来说说我的备考吧!数学是从我整体开始备考就已经开始看了,毕竟数学是所有科目中的NO.1,高数用的是复习全书,以后到了十月底左右了,就开始做真题,真题做了几套感觉除了16年的比较难,其他的都还行,就没怎么细做了,最后是模拟题了,400题,八套卷,四套卷,李永乐的那个模拟题。都做了,做的可是遍体鳞伤啊,真题能得140做模拟题能得120就不错了。不过模拟题最重要的还是出题的思路,因为没准哪道题就会考试的时候用到,分数是次要的。如果将模拟题来排序的话李林第一(可惜没做),然后李永乐的比较好,之后是四套卷八套卷,最后400题。整体感觉400题不怎么好。不过我建议还是数学有时间一定要多做题,真题不用做好几遍,把错的多看看就行了,模拟题没准哪道是考题呢!数学就是刷题!!前期还是建议看复习全书吧,全书的话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不同感受。
考研英语方面:
词汇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四六级未达标也不应轻易放弃英文学习。实际上,能通过六级考试的人只不过是词汇量略胜一筹而已。如果每天都坚持记忆单词,这完全是个可克服的问题。我个人推荐使用朱伟的《恋恋有词》;如果时间允许,强烈建议去掌握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词汇大纲,内容非常全面。历年真题中的高频词汇更是重点,因为它们常常重复出现。之后,我也购买了一份真题集并反复练习。然而,单纯做题而不精读解析是远远不够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微观经济学,理解基础概念至关重要。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以及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都是核心内容。你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模型去分析实际问题。例如,理解价格如何由市场供求决定,或者如何评估政策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熟悉并掌握成本曲线和利润最大化原则也是必不可少的。理解短期与长期成本的区别,以及如何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来决策,这些都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础工具。
再来看宏观经济学,GDP、失业率、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指标的计算和影响是考试的重点。理解国民账户体系,能够计算和解释这些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是理解和分析经济状况的关键。了解IS-LM模型、AD-AS模型以及菲利普斯曲线,帮助你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构建思维导图是非常有效的。它帮助理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加深记忆。多做练习题,尤其是历年真题,检验理解程度,并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尝试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这样既能提高理解深度,也能增加学习的乐趣。
阅读经典的经济学教材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或曼昆的《宏观经济学》,这些书籍深入浅出,对理解和深化知识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