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今年的教学大纲有不少改动,但实质内容依旧相似。初期阶段,我把重心放在挑选填空题上,而到了后期,我会重点复习蒋中挺的冲刺必备知识点,主要是为了巩固选择题部分。大题在早期无需过多关注,临考的最后一周,集中精力背诵肖秀荣的四套模拟卷就足够了,不必逐字逐句地硬记。我个人的方法是将大题拆解为各个要点,学习肖秀荣如何组织答案,并按照关键点来作答。经过这四套卷子的训练,应试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还有,切勿过分依赖预测题!近年来,反预测的趋势日益凸显,靠预测风险很大!基础知识的积累才是王道,熟记常用论述,在考试时无论遇到何种问题都能应对自如。通常来说,选择题得分的两倍可作为你最终成绩的大致估算。对于政治而言,多选题至关重要,每个题目价值2分,剔除明显错误的选项后,剩余的选择往往就是正确答案(马克思主义原理除外)。
考研数学方面:
我一直对数学感到困难,在准备考试期间,我把大量时间投入到了全面复习上。虽然只是完整地过了一遍,但我确保了深入理解和亲手解决了每一个问题,这无疑为我第二次备考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如果是初次尝试,我建议尽早启动复习计划,每一遍全书大约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最好在九月底之前能完成至少两次这样的复习。
考研英语方面:
自四月起,我就着手学习英语,初期专注于研读语法,攻克完形填空和Part B部分,并且每天都投入时间记忆单词,那时我使用的资料是《红宝书》,每天消化两单元的内容。随后,我购买了《恋练有词》,以每天一单元的速度继续词汇学习。进入暑假后,我的学习重点转向了长难句、阅读理解和写作。我选购了何凯文的三本教材以及他的《时文精析》,每晚临睡前我会浏览“每日一句”,并将历年真题中的翻译部分亲手翻译一遍。长难句和阅读理解同步进行,我购买了《阅读150篇》,基本上每天完成四篇文章。至于写作,大约从十月开始,我针对小作文的各种题目类型各背诵并撰写了一篇,以熟悉各类应用文的写作技巧。对于大作文,则注重素材积累,熟记语句和范文,同样需要亲自动笔练习,因为如果不经常写作,即使积累了素材,在考试中也可能无法自如运用。我认为英语学习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我每天都坚持接触英语,哪怕进度缓慢,也要保持一定的学习量,这是提升自身英语水平的重要环节。英语真题不必保留到最后,可以边学边做,毕竟“得阅读者得天下”。因此,想要取得高分,阅读理解的表现至关重要。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涵盖了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加工过程的基础学科。它的重要性在于它为理解各种先进材料的性能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在学习时,特别重视了四个关键领域:晶体学基础、材料的相变、材料的力学行为以及热物性。
对晶体学基础,理解晶格结构和布拉菲格子至关重要。要熟练掌握点阵参数、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的计算,这些是分析材料微观结构的基础。对固体缺陷的理解,如空位、位错等,也是材料性能研究的重要部分。
在材料的相变方面,需理解固态相变的基本原理,比如扩散型相变和无扩散型相变,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特别关注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等不同相的存在形式和转变条件。
材料的力学行为,包括弹性、塑性和韧性等,这部分要求能用力学模型解释材料的变形机制。理解杨氏模量、泊松比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应用胡克定律进行应力应变分析。
关于热物性,如热膨胀系数、热导率等,这部分需理解其决定因素,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材料的热稳定性。热处理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也是重要考点。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结合理论与实践,利用实验数据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做题是必不可少的,凭大量的练习题,熟悉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性。多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最新研究成果,这样既能拓宽视野,也能使理论知识更加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