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这门学科其实并不复杂,只要你用心学习,考到70分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当然,有人能拿到90多分,但这并非必要,因为把大量时间花在政治上可能不太合算,将这些时间投资到专业课程中会有更高的效率,更能保障你的总体成绩。再者,关于官方的考试大纲和大纲解析,购买它们并无太大意义。有了序列一二三四,你就不再需要这两本书了。况且,大纲解析的编排并不出色,甚至存在不少错误。
考研数学方面:
使用张宇的教材18讲配合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讲义,习题集选用李永乐的660题与张宇的1000题。如果基础薄弱,建议每学习一个章节的视频内容后,同时阅读相应书本,并完成1000题中的A部分。对于线性代数部分,同样按照此步骤操作。目标是在六月至七月份内完成第一轮学习。七八月份重点在于深入理解概念和定理,我发现这种方法极其有效,尤其是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通过回顾基本定义常常能找到解决之道。进入八月到九月期间,开始着手660题和1000题未完成的部分,九月初解决遗留的难题,中旬开始接触历年真题。
我推荐使用张宇的30年真题全解析,计划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每天或每隔两天完成一套,务必弄懂所有不会的题目。前十五年的试题不必限时,但后十五年的应尝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从十月中期开始,重做后十五年的试题,十一月中旬起加入模拟题的训练,同时探索更多提升难度的题目,以及学习解题策略。我还完成了张宇的8套题,如果时间允许,再做4套题。考试前三到五天,进行一次完整的模拟考试,包括购买答题卡并严格计时,以适应真实的考试环境。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那些打算重拾英语并寻找入门感觉的人,我推荐选择不太复杂的阅读材料,不必过于深入,只需做一些练习,查看答案,并理解错误的原因。我个人使用的是考试虫的阅读教材,每部分包含四篇阅读和一篇新题型,前三篇相对简单,第四篇较为困难。这并不是说它是最好或最坏的选择,只是作为初期训练的一个阶段。我在八月开始做1991年的真题,一直到2000年前的,以此作为基础练习,因为它们比其他市场上的资料更为可靠。首先完成一套题目,计算正确率,然后分析错误选项的成因。我一直做到2002年,然后回头再做一遍。
我的方法是逐句翻译,大致在原文上记录含义,再与标准译文对比校正。这个步骤确实耗时,但确有其益处。刚开始翻译时可能会感到句子结构的困扰,但坚持下来,经过几年的磨炼,你会收获颇丰,同时也锻炼了翻译技巧,无需额外花时间专门练习。在完成了1992年至2002年的翻译后,我接着做2003年至2008年的真题,流程相同,但在翻译上变得更加轻松,尤其是到了2005年后,只需标注一些复杂长句,翻译准确度显著提高,看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更加顺畅。我保留了最后三年的试题,打算在最后一个月进行自我评估。
第二轮结束后,你会发现第一轮的答案已经模糊不清,因此可以安心地再次尝试真题。此外,这一轮还要重点分析题目,探究正确选项为何正确,错误选项为何错误以及错误类型。同时,要分析文章结构,划分段落,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第三轮时,浏览文章就能快速构建框架,继续做题。事实上,如果每天都专心投入这些工作,再加上词汇记忆,时间会过得很快。所以尽早开始真题练习并无害处!
最后一遍,我会大声朗读真题,边读边思考文章结构,这样能增强阅读感。最后一点,即使在专注于写作的最后一个月,也不能忽视阅读,因为你对真题已经比较熟悉,至少每天要读一两年的真题。这个准备过程可能费神且短期内看不到显著进步,但从我和周围同学的备考经历及最终成绩来看,这种方法还是有一定成效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涵盖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四个核心领域。这四部分知识体系庞大且相互关联,需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
在数据结构中,理解并熟练掌握各种排序和查找算法至关重要,例如快速排序、归并排序、二分查找等。链表、树、图的构造和操作也是常考点,需深入理解其内在逻辑。
计算机组成原理则涉及到硬件层面的知识,如CPU结构、指令系统、存储器层次结构等。这部分需理解并能应用基本的数制转换,特别是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间的转换,以及理解摩尔定律对现代计算机发展的影响。
操作系统部分,重点在于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和文件系统。理解多线程、死锁的概念,熟悉虚拟内存的工作机制,以及磁盘调度算法,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
计算机网络主要关注OSI七层模型和TCP/IP五层模型,尤其要掌握TCP和UDP的区别,HTTP、FTP等常见协议的工作流程,以及网络传输中的拥塞控制和错误检测与纠正机制。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首先要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再逐步填充细节。使用思维导图或者大纲的形式,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大量做题是必不可少的,凭真题和模拟题来检验自有的理解和记忆,也凭解题训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找到一个学习小组或者导师,一起讨论难题,共享学习资源,也能大大提高效率。
对复杂或难以理解的部分,不要害怕花费时间去钻研,多看几遍书,多做一些实例分析,慢慢就会有所领悟。记得保持好的作息,保证充足的休息,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