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政治复习,大致是这样的。我在九月至十月期间阅读大纲解析,并且做了1000题。政治学习是从九月启动的,那时大纲刚刚发布。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熟悉大纲内容,同时配合做题,每读完一章就对应做一章的题目。起初可能会进展较慢,但到了近代史和思想道德修养部分,速度就明显加快了。由于我对政治的学习时间投入有限,加上一看书就容易犯困,所以我直到十月底才勉强完成这一轮。有的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建议要反复研读大纲和刷题,但我个人效率不高,只是匆匆过了一遍,大家可别模仿我哦。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英语阅读经验可以归结为一点:真题,一切都是围绕着真题!这个要点值得重复三次!在我备考研究生的过程中,英语复习材料无非就是单词书和真题。对于单词,我建议使用纸质版的词汇书籍。每天都得背诵,反复记忆,不能中断。我大约从四月初开始用朱伟的《恋恋有词》,每天攻破两节,到了六月就全部过了一遍。当然,英语单词至关重要,因此我一直坚持每天抽出时间记单词,直到考试前一天。基本上,《恋恋有词》足以应对单词需求,不过我也见过有些同学用红宝书或俞敏洪的厚词典,这完全取决于个人喜好,你只需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至于作文,一定要事先整理出模板,否则考试时可能会感到紧张且难以抉择。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中国史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年代和事件的堆砌上,应该深入到历史的脉络和背景中去。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理解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环境至关重要。比如,秦朝的统一并非偶然,是战国时期各国竞争、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既是对外部威胁的应对,也是对内部社会稳定的需求。
重视史料的学习和解读。中国史的基础在于史料,如二十四史、碑铭、档案等,这些都是了解历史的直接窗口。要学会阅读、分析、解读这些史料,从中提取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也要关注近现代的史学研究成果,它们往往能提供新的视角和解释。
再者,构建完整的历史框架。中国史涵盖了从先秦到现代的漫长历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特色和主线。我建议以时间线为轴,将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制度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宏观的历史观。这样不仅帮助记忆,也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演变。
定期复习和自我检测也非常重要。我习惯每周列出本周学习的重点,凭做题来检验自有的掌握程度。使用历年真题或者相关的模拟试题,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史不仅仅是过去的故事,它与生活、国家现状乃至世界局势都有密切联系。尝试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的分析,会学习更有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