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哲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我开始复习政治时候,复习前期每天花一小时看政治,最后一个月冲刺每天分配给政治三小时。并没有放太多精力在政治上,所以最后分数我还是满意的。每天看精讲精练,完成1000题对应章节的练习,每学完一章,就梳理该章的知识框架、回顾整理错题;十月份,做完历年真题的选择题部分,对照错题解析查漏补缺,月末又回过头把1000题的错题重做了一遍;十一月,开始看真题简答题的解题思路,,月底八套卷到手后就一天一套掐表模拟;十二月,最后四套卷的选择题过了两遍,错题集过了一遍,考前一周基本每天都在背大题的思路。
考研英语方面:
阅读理解在英语考研中至关重要,实际上,专注于真题就绰绰有余,无需额外的模拟试题。我信赖的是张剑的黄皮书系列,其中包含了大量真实考试题目。我一共做了两轮,对于错误较多的部分,我还进行了第三次复习。自考研备考初期,我就坚持每天做一篇阅读理解。初次尝试时,可能会犯不少错误,但建议不在原卷上标记答案,而是选择一个笔记本记录错误题目编号。后续重做时,需深入分析每个错误选项的原因,理解其如何误导你。许多专家对此已有深入研究,这些陷阱和技巧往往反复出现……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西方哲学史,它是一部思想的发展史,涵盖从古希腊到现代的各种哲学流派。重点在于理解和把握各个时期的主要哲学家及其核心观点。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证主义、康德的先验知识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深入阅读原著是关键,理解这些理论如何影响了后续的思想发展也非常重要。我会建议大家找一些好的教科书或者参考书籍,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来帮助理解和梳理这些复杂的概念。定期进行思考和讨论,尝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问题,也能帮助深化理解。
中国哲学史则更注重对道家、儒家、佛家等传统哲学流派的理解。孔子的仁爱之道、老子的无为治、佛教的因果轮回等都是考试的重点。阅读《论语》、《道德经》、《金刚经》等经典著作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些观念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作用。中国的哲学往往更侧重实践,结合实际案例去思考哲学原理的应用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一种“读-思-写”的模式。我会深度阅读并笔记;,我会花时间反思和理解,尝试将复杂的内容简化为自有的语言;我会凭写作,比如写论文或做思维导图,来巩固和整理所学。这种方法帮助我不仅了知识,真正理解了它们。
我还参加了学习小组,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互相提问,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我的学习效率。每个人都有自有的理解和视角,凭交流,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这种多元化的思考是我进步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