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直到开考的那一刻才停止背诵,直至考试结束才放下笔。在最后的七天里,我专心致志地反复研读考点汇总,并且完成了肖秀荣的四套预测题(没错,我没有做以往的真题,原因在于我认为那些内容可能不再会考,而且即使看着答案,我也并未亲自去做这些题目)。尽管这个成绩在考研标准下不算顶尖,但确保通过分数线绰绰有余。政治科目涉及许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如党史、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矛盾分析方法和长征精神等。只有不断重复背诵和阅读,才能深刻记忆。因此,在备考的最后一周,务必让口齿和大脑保持活跃状态。
考研数学方面:
我首先通读了一遍教科书并完成了课后练习,确保掌握了基本知识点,这个阶段大约持续到五月底。接着,我开始研读复习全书,选择的是李永乐和王式安合著的版本。在阅读时,我不直接查看答案,而是用纸遮挡住,尝试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这个思考环节至关重要。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专注于全书(线性代数部分除外)以及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讲义。到了八月底,我已经完整地过了一遍这两本书。
随后,我参加了老师的强化课程,这使我在知识框架和解题策略上有了显著提升。九月下旬,我又重新温习了一遍全书,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因为全书中的题目极具代表性,值得深入理解。在最后两个月,我主要以历年真题为主,并辅以少量模拟题(特别推荐张宇的题目)。真题无疑是最佳的复习资源,与实际考试题目有许多共通之处,我认真做了两遍,大部分按照真实考试的时间安排,以培养临场感,避免考试时过于紧张。最终,我数学得了130分,对此成绩我感到相当满意。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分数并不出色。从三月起我就设定了目标,实际上直到五月份,我仍在专心致志地背单词,每天大约160个,早晨提前一小时起床,晚上再进行复习。同时,我也通过张剑的黄皮书进行阅读练习,尽管错误率颇高,但我仍坚持每天一篇,以保持语言的感觉。记住,学习英语需要毅力,临时抱佛脚是行不通的。五月中旬,我开始接触历年真题,主要专注于阅读理解部分,首先完成了1997年至2004年的题目,这样到了七月份,第一轮的英语复习大致告一段落。由于基础较薄弱,学习过程中倍感艰难。暑假过后,虽然我继续背单词,但所花时间明显减少,而且记单词变得较为容易。随着阅读积累的词汇增加,我对考研文章的理解也逐渐明朗。在此,我建议大家在做真题时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生词和精彩句子。这不仅有助于掌握那超过5000个常考词汇,还能为翻译和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此时,你可以开始做2005年至2013年的真题,如果你有额外的精力,可以加大训练量。我坚持每天一篇阅读,并自行分析和翻译。务必亲自动手做真题,不可偷懒,而且真题需要反复练习,即使你知道答案,实际操作时的感受会大不相同。一直持续到考试结束,这些都是我根据自身情况不得不采取的方法,因为我的英语水平实在有限。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人,你可以直接略过这段,但对于基础较弱的人来说,或许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并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至关重要。这包括管理的定义、职能、管理者角色等基础理论知识。这些都是构建整个管理学框架的基础,也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前提。在学习过程中,我建议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这些基础知识梳理清晰,形成自有的知识网络。
深入理解管理学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互为支撑。例如,计划是管理的起点,决定了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置;领导则影响着组织的执行效率和团队氛围;控制则是保证计划得以实施的关键环节。每一部分都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提升理解和应用能力。
再者,对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和代表人物要有一定的了解。从科学管理理论到行为科学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理论,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贡献。比如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等,理解它们的历史背景和核心思想,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当前的管理实践。
重视案例分析能力的培养。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凭阅读和分析各类企业案例,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我通常会挑选一些经典或最新的管理案例,尝试从不同角度去解析,模拟决策过程。
持续关注管理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管理学总是在不断演进。定期阅读相关的学术期刊、报告或者参加研讨会,帮助保持知识的新鲜度,理解新的理论和实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