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企业管理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在十月份,推荐一本颇受欢迎的参考资料——《风中劲草》系列,它包括笔记、分章练习及详细的解题解析。这套书籍的布局十分合理,聚焦知识点,并以各种方式突出标记,既利于记忆,也有助于迅速梳理思维。特别是一本包含真实考试题目的分章练习(源自真实的考研题库),频繁练习后,你将能深入理解试题的本质,从而提高复习效果。遇到困惑的部分,参考解答详细书,相信它的解析会为你答疑解惑。然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类题目,不必过于纠结题目的具体含义,毕竟我们的理解可能与出题老师的有所不同。
考研数学方面:
我投入最多精力的学科无疑是数学,甚至超过了专业课程,尽管我不推荐每个人都效仿,毕竟每个人的状况各有差异。我想要表达的是数学的关键性,当专业课程分数相差无几时,数学往往是决定初试整体表现的关键。复习的核心是基础知识,我个人极力推崇李永乐的《考研数学复习全书》,它涵盖了考点详解、章节精讲和例题剖析,应有尽有。在使用这本书时,我首先通读了一遍,边看知识点和例题,过程中以教材为辅助,碰到疑问或难题再查阅教材,这种方式可能有些反常规,但我发现效果尚可。不过,我还是建议遵循常规路径,先阅读教材一遍,仅此一遍,随后充分利用这本全书。第一轮结束后,我亲自动手重做了一遍所有例题,记录在一个练习本上,这个过程暴露了我的一些误解和学习障碍,这些都是我后续重点复习的精华,务必整理出来。对于《基础过关660题》,我确实完成了,且投入了不少时间。虽然有一定帮助,但我认为其效益有限,大约70%是基础题,其余20%-30%难度较高,或是需要特殊解题技巧,或是涉及罕见的知识点,解答起来耗时较长,适合作为扩展训练,但不宜过度沉迷。此外,我还准备了《历年真题权威解析》用于模拟测试,大约在最后一个月,我从2005年至2019年的历年真题都完整做了一遍。要注意的是,2007年前的题型与现在有所不同,较为过时,所以实际的真题训练可以从2007年开始。每次模拟我都严格控制时间,限定三个小时必须结束,起初总会有一两道题未能完成,但随着熟练度提高,渐渐都能按时完成。
考研英语方面:
学习英语是个持久的任务,我自认为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因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复习。首先,我专注于背诵词汇并归纳近义词、反义词及同义词,同时做历年试题(不查阅词义,只做题后核对正误)。接着,我完成了80篇阅读理解和40篇完形填空。进入第三个阶段,我每日精读一篇真题阅读,逐句翻译到笔记本上,随后做题,对照答案后,我会针对翻译错误的句子重新解析并在本子上记录,同时收集生词和重要语句。这个过程虽然缓慢,但它让我有机会练习翻译、阅读,记忆单词,并为未来的写作积累素材,我觉得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到了第四步,我按照实际考试的时间安排,每天完成一套或半套真题,纯粹以检测复习成果为目的。即使反复做题,仍有错题出现,这就需要深入反思错误原因,防止重蹈覆辙。此外,我开始准备作文部分,对每个主题都进行了个人总结,小作文用模板,大作文则独立撰写,特别优秀的句子会被我着重记忆。我认为,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英文句子才是高质量的表达,因此在写作时我尽量避免过多复杂的从句。
考研专业课方面: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组织的运营、决策、领导力、人力资源、战略等多个方面。我认为,理解并掌握管理学的关键在于“实践”。在看书的,尝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案例中去分析,比如分析企业的经营策略,或者反思自有的团队管理经验。要注重系统性学习,建立起完整的管理知识框架,每个知识点都是这个大框架的一部分。对难点如决策理论、激励机制等,多做案例研究,加深理解。
微观经济学则更偏重于理论与模型。理解供求关系、消费者行为、市场结构、效率与公平这些基本概念是基础,构建和运用经济模型则是提升的关键。我建议大家多做练习题,特别是那种需自己构建模型的问题,这能帮助你熟练掌握供求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等工具。关注时事,用经济学的眼光去解读新闻,你会发现很多现象都能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找到解释。
在复习过程中,我发现整理笔记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我将每一章的内容概括成思维导图,既能帮助记忆,也方便后期回顾。定期做模拟试题,尤其是历年真题,检验学习效果,找出不足,及时调整复习方向。
至于参考书目,我推荐《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微观经济学》(尼古拉斯·格鲁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经典教材,它们深入浅出,适合初学者。也阅读一些经济学家的论文或著作,如保罗·萨缪尔森的作品,以拓宽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