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开始把1000题做了一遍,然后买来了风中劲草开始看,这本书搞定小题目很好的,我总共看了三遍多,风中劲草和1000题配合起来用对政治客观题的帮助很大,提升很大。1000题做一遍也是不够的,反复做三遍是需要的,没多做一遍对知识点就加深一层印象,期间再配合风中劲草反复看,效果不错。基本上9月和10月两个月下来,政治客观题已经问题不大了。11月开始,肖秀荣的形势与政策到了,这时候把形势与政策大概看一遍,然后后面配套题目也做一遍有个大致印象即可,然后把近10年的政治真题客观题做两遍找找真题的感觉就行。政治真正的背是在12月开始的最后一个月左右时间,那时候各种冲刺卷来了,肖八肖四,任汝芬都买过来,客观题全部做掉,然后大题肖八看一遍、任汝芬和肖四的大题目用来狂背。12月份就是一个背书的季节,这时候其他的课程基本上成绩已经定型,能力很难有提升了,而背诵记忆的就是突击的大好时机。在12月,我每天花4个小时背政治、花4个小时背专业课,英语保持背背阅读词汇了。
考研英语方面:
首要任务是词汇学习,任何一本包含考研词汇的词典都适用。每天攻克一个单元,第二天抽出一点时间复习。初期务必重视词汇积累,我在强化和冲刺阶段稍微放松了,结果后来写作文时发现很多词不会用,只好重新捡起词典每天温习。此外,每日积累一些精彩的短语,说不定在写作中就能派上用场。
其次,阅读理解至关重要,每个题目价值两分,自然成为考研英语的重点。推荐尝试听相关课程。接着是翻译部分,起初我将历年真题的翻译题摘录在笔记本上,逐日翻译五个句子。然而,虽然能理解句子含义,却难以准确转化为通顺的汉语。加上有些拖延,我一直未给予足够关注。直到考前一个月做模拟试题,我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翻译得面目全非。于是立即用A4纸整理所有真题的正确翻译和结构分析,并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每天晨读时朗读五句,不断重复,这种方法不知不觉提升了我的翻译能力。这次考试,由于新题型耗时过多,我没有充分阅读上下文,只是快速浏览后直接翻译,但估计分数也不会太低。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物理学史,这不仅仅是一门关于科学知识的学科,更是理解科学精神和发展脉络的关键。物理学的发展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探索的历史,从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到牛顿的三大定律,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是科学家们对自然界的深刻洞察。深入理解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进程,比单纯记忆知识点更为重要。我的建议是阅读原著,如《科学史上的伟大瞬间》等书籍,配合讲解性的教材,如《物理学思想史》,这样更全面地了解科学家们的思考方式和理论构建过程。
综合物理是对基础物理知识的综合考察,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多个领域。这个阶段的学习需有扎实的基础,对每个领域的核心概念、公式和定理要有清晰的理解。我推荐使用《大学物理》系列教材进行复习,这本书系统性强,例题丰富,非常适合巩固基础知识。做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凭大量的练习题,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我还经常参加讨论小组,凭与同学的交流,我能发现自有的盲点,也能从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这是非常有益的学习方式。
在备考过程中,我坚持每天固定的学习时间,早上用于阅读物理学史的文献,下午则专注于解决综合物理的问题。每周都会有一两天的整合时间,我会回顾一周所学,整理笔记,形成自有的知识框架。这样的节奏我既能保持对两门科目的熟悉度,又不至于感到压力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