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不用准备过早,十月份开始完全不算晚,我当时大概就是十月份下旬开始看的,大纲解析看了一点便扔下了,觉得太多太杂,就买了fengzhongjincao系列看了,觉得那几本书很好,特别是习题,也要好好做。最后阶段就是做模拟题了,个人认为肖秀荣老师的最后四套还是好的,还有最后我也看了他的那本重要的知识点总结(忘记名字了)。另外奉劝大家不要再相信政治客观题选项有规律的话,做完之后还有很长时间,结果就把客观单选题答案弄到一起,对比一下又改了几个,结果悲剧了,之前对的都改错了,真是悲剧。
考研英语方面:
由于我的英语底子薄弱,六级考试历经多次才勉强通过,所以我早早地开始了英语学习。初期,我专注于基础阅读,并从图书馆借了一本考研英语乱序词汇书,每日坚持不懈地记忆,风雨无阻,有时中午和下午也会抽出时间,尽管不如早晨专注。这本词汇书我大约翻阅了五六遍,其间还尝试过使用星火的词汇书,它按照单元划分,建议制定一个实际可行的任务清单,规定每天需完成一定数量的单元,并在几周内完成一轮。任务量不宜过大或过小,务必量力而行。随着第二遍、第三遍的复习,你会逐渐体验到进步带来的满足感。单词书虽不能过度依赖,但我认为拥有一套系统的单词学习工具对提升英语水平非常有益。此外,大家或许也知道,在文章中记忆单词能帮助更好地巩固。
至于阅读理解,我首先做了1994年至2004年间的试题,每篇至少做了两遍,大约每轮有五六十篇文章。做题时,尽量不查阅生词,尽快给出答案并记录下来,完成后再核对答案,回头学习生词、理解句子、段落及整篇文章。如果是真题,需要仔细研究;若是模拟题,则不必太过较真。我只用了少量的张剑编的模拟题,大部分是在临近考试时做的,因为模拟题的质量参差不齐且难度偏高,今年的实际考试难度就跟我认为的模拟题一样让人望而却步,甚至让我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重点掌握阅读和词汇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如果想要全面准备,可以在七月份之前浏览一下作文、翻译、新题型和完形填空。我个人直到十月才开始大量投入精力在作文、翻译和新题型上,尤其是作文,实话实说,我觉得稍显滞后,因为在后期的模拟考试中,这些部分给我带来了不少困扰。
考研专业课方面:
文学概论是理解整个文学体系的基础,它涵盖了文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功能、类型等。我建议从宏观角度把握文学的整体框架,再深入到各个具体领域。多阅读经典文献,如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弗雷泽的《金枝》,并结合实际作品进行分析,这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学的本质。
中国古代文论需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会推荐你读《文心雕龙》、《诗品》等古籍,结合《史记》、《汉书》等历史资料,去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观念和艺术追求。对中国诗词、戏剧的深度研习也必不可少。
西方文论则更为抽象和多元,涉及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种理论流派。你需广泛阅读尼采、福柯、德里达等大家的作品,理解他们的理论核心,并尝试将其应用到具体文本中。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参加研讨会或者阅读期刊论文,帮你保持与时俱进。
对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学习,我认为关键在于比较和联系。比如,对比唐诗与莎士比亚的诗歌,或研究《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主题异同。凭比较,你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
我的学习方法是:定期整理笔记,构建知识网络;大量阅读,形成自有的思考;积极讨论,碰撞思维火花;定时复习,巩固记忆。理解比死记硬背更重要,实践是检验理解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