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政治的选择题来说,质量远胜于数量,精读一本书就足够了,关键是彻底理解,如果可能的话,多次复习会更有效。初次阅读时速度慢是正常的,我也会感到焦虑,但我提醒自己,理解才是关键,一次深入的理解比匆匆忙忙地看许多遍更有价值。至于做题,我认为最好是将时间投入到深入理解红宝书上,逐字逐句地去思考其含义。日程允许的情况下,再考虑做题。每一套模拟试题都要认真对待,尤其是错误的部分,需要仔细剖析。我曾经的误区就是不愿意深究错误,结果反复出错。例如,后期的肖四、任四、最后五套卷和风中劲草的模拟题都是很好的练习材料。进入最后一个月,可以选择一本重点题目集来背诵,通常是肖四,并结合你自己的参考资料。如果前期对书籍理解深刻,背诵就会变得迅速。另外,尝试自己解答模拟题中的大题,特别是哲学部分,其实哲学的观点并不多,你可以边学习边整理,同时观察模拟题如何应用这些观点,自我总结非常重要。对于主观题,我强烈推荐肖老师的资料。我的策略是只熟记四套卷,尽管八套卷没有完全记住,但答题的主要思路已经烂熟于心。我从11月开始准备主观题,从历年真题出发,归纳问题和回答的角度,仅完成了八套卷和四套卷的训练。无论跟哪个老师的课程,主观题都需要背诵,因为在考场中,一些标准表述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事先积累一些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考研英语方面:
阅读理解是英语考试取得佳绩的关键!在积累词汇的同时,必须进行练习。我从未尝试过模拟试题,初次备考时,从9月起,我完成了1997年至2004年的阅读题目两遍,接着是2005年至2012年的真题四遍,最后是2013年到上一年的阅读一遍作为后期自我检测。第二次备考期间,从9月起,我重复了2005年至2012年的真题三次,以及2013年到上一年的阅读一遍。我通常每天会投入两到三篇阅读的时间,第一次准备时我对英语格外专注,而第二次则减少了分配给英语的学习时间。阅读的第一轮是用来答题并查阅新词,我会将所有不熟悉的词汇记录在笔记本中,并与单词书同步记忆。第二轮则是全文翻译,包括题目和选项都要一一写下。第三轮重做题目,分析错误原因,揣摩命题人的思路。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中国语言文学,这是一门涵盖了古代到现代,从诗词歌赋到小说戏曲的广泛领域。重点在于对古汉语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有深入的解读。建议多阅读原著,如《诗经》、《楚辞》、《红楼梦》等,并尝试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熟悉并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和演变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你凭做笔记,画时间线的方式来梳理这一部分的知识点。
文学理论与中外文学史,这部分的学习需你具备一定的理论框架。你需理解并掌握诸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各种文学流派的核心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如何在中国文学中体现。对中外文学史,除了要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更要理解其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我推荐使用比较法来学习,比如对比同一时期的中西文学,看它们是如何反映出各自社会风貌的。
在复习阶段,我采用了“读-思-写”的策略。我会先阅读教材和参考书,整理出自有的思维导图,尝试撰写关于某个主题的小论文,以此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我还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凭与其他考生或导师交流,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历年真题的练习也非常重要。它能帮助你了解考试的风格和难度,找出自有的弱点,并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在解答论述题时,尽量做到条理清晰,论据充分,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