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觉得我的整体规划大致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大家都一样,9-10月下旬,配合大纲或肖秀荣的书过一遍知识点,狂刷1000题2遍,因为后期背大题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全靠选择题拉分。 关于1000题有一个小方法,可以买两套1000题,一套拿来刷题,一套拿来做易错标记和笔记。也不要怕撕书,我直接把钉在一本书上的题目和答案撕成了两半方便看…. 我觉得我最大的问题就是我做选择题不过脑,错了就错了,一方面没去搞懂为什么做错,另一方面也没有好好配合大纲去对应好遗漏的知识点,所以后期冲刺做各类模拟题发现很多知识点是遗漏的。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学我,一定要珍惜每一次错的机会,甚至错的越多越好,一定要把错题搞懂。
考研数学方面:
关于数学教材,我的选择是李永乐的复习全书、基础过关660题、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讲义以及张宇的真题大全解。几乎每位考生都会入手一本复习全书。暑期是备考的关键期,务必充分利用!在时间规划上,数学至少需复习三次。第一次是在暑假结束前九月,你需要完成复习全书和讲义的第一遍阅读,遇到难以理解的部分做个标记,留待第二轮解决,如果可能的话,做好笔记会为后期复习提供帮助。第二次复习是在十月前,这回要确保理解和解答全书中每个问题,尽可能亲自计算得出每道题的答案。期间可以搭配其他练习,比如张宇的1000题或者基础660题。660题是一本奇妙的书,我未能全部完成,它考察的基础概念很深奥,但又让人感到困惑。第三次复习时,国庆期间可以开始接触真题,根据建议购买了三十年的真题集。如老师们所说,十几年前的题目稍作改动就会再次出现。不过,这消耗了我一个半月的时间,导致我没有充分掌握所有真题。因此,若时间紧张,只需做近二十年的真题即可,早期试卷中积分部分可以挑一些做。最好是按整套试卷进行练习,因为真题最具权威性,必须深入研习,至少做两遍。如果在考前两周完成了真题,可以尝试其他机构的模拟卷,比如合工大超越五套卷,这些通常会在考试前出现在书店里。如果时间紧迫,专心做真题也足够。最后,进行模拟考试,留几张最近几年的试卷,严格遵循考试时间进行演练。
考研英语方面:
掌握英语的关键在于词汇,我反复研读了单词书大约七八次,后来还额外攻克了一个不同版本的单词表。务必细致地对待历年试题,初次接触时可按部分分阶段练习,比如一段时期专攻阅读,另一时段专注新题型,以此找出错误源头,深入剖析题目。进度不必急于求成,关键是充分利用这些真题。第二轮练习时,应严格计时,以培养整体的答题节奏感。同时,你可以标注出那些复杂的长句,亲自翻译,梳理语意,这不仅有助于发现理解偏差,还能提升翻译技能。更重要的是,尝试模仿这些句子的表达方式,在写作中运用。我发现,相比阅读,英语作文更易于拉大分数差距。今年考试时,我因花近一个半小时完成作文,导致阅读部分表现欠佳,有不少疑虑。然而,最终成绩并不像预想的那样差劲。我想,这多亏了我的作文投入较多精力。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理论是关键。材料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它涉及到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强度、刚度等问题。对胡克定律、弹性模量、剪切模量等基本概念,需有深入的理解,这些是后续计算的基础。掌握应力和应变的关系,理解拉压、弯扭、剪切等各种受力状态下的应力分布规律也是必不可少的。
掌握计算技巧很重要。材料力学中有很多公式和计算方法,如欧拉-伯努利梁方程、圣维南原理等,这些都需熟记并能灵活运用。在备考过程中,我会凭做大量的习题来熟悉和巩固这些计算,每次解题都尽量不看答案,自己独立思考,这样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实验与实际结合。材料力学不仅有理论知识,也有实验部分。比如,凭拉伸试验理解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了解屈服点、比例极限等特性。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帮助更好地理解材料的行为。
案例分析不可忽视。桥梁与隧道工程中的问题常常需应用材料力学的知识去解决,例如,如何设计使结构在承受大荷载时保持稳定,这就需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我会找一些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分析,提升自有的应用能力。
定期复习和总结是提高效率的好方法。我会每周或每两周整理一次学习笔记,把学过的知识点梳理一遍,对易混淆的概念或难以理解的部分,我会特别标注,反复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