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2亿老人困于“无声世界”

超1.2亿老人困于“无声世界”

2025-10-29 动态更新

作者 | 第一财经 钱童心

重阳节之际,中国听觉健康管理协会发布《中国老年人听觉健康白皮书(2025)》(下称 " 白皮书 ")。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 65 岁以上老年人群中,中度及以上听力损失患病率超 33%,据此估算,受影响老年人口已突破 1.2 亿;而在 75 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听力损失比例更是上升至约 50%,80 岁以上则超过三分之二。

根据国家卫健委在 " 十五五 " 规划中提出的目标,未来五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要在目前 79 岁的水平上更进一步,达到 80 岁。这意味着,中国老年听力健康问题已构成严峻的公共健康挑战,但当前市场供给模式无法有效应对,亟需范式革命。

被沉默的刚性需求

专家表示,在听力受损后及时干预尤为重要。听力干预滞后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中国,从初次发现听力下降到首次寻求干预,平均延迟 7 至 10 年,错过了最佳干预期。

" 公众普遍将‘耳背’视为衰老的自然现象,而非一种需要及时干预的疾病。"《白皮书》撰写的主要专家、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上海五官科医院 ")张天宇教授告诉记者," 这种认知误区,加上助听设备价格高昂、验配服务专业度参差不齐等问题,共同导致了市场的长期沉寂。"

对于老年人而言,听力损失对健康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听力,而是一种会影响全身健康的慢性医学状况,其连锁反应远超感官障碍,可以说是一种超越 " 听不见 " 的 " 隐形杀手 "。

" 俗话说耳聪目明,听力损失了,自然失去了与外界的交流能力,会加速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减退,一些老人由于听力受损,也会导致反应迟钝,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也大幅上升。" 张天宇说," 一些小辈因老年人听力不好而疏于沟通,这也对老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白皮书数据显示,约 24% 的老年听损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或精神问题。

非专业渠道泛滥

与巨大的听力受损市场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用于解决老年人听力问题的助听设备,在中国的渗透率仍然极低。白皮书称,中国助听器验配率不足 5%,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30% 至 40% 的水平。

目前,在中国高端助听器产品市场上,仍以瑞士峰力、丹麦瑞声达等跨国巨头为代表,但这些进口设备的价格高昂,动辄数万元一台,且验配流程较复杂,令一些老年人望而却步。

作为健康消费属性较强的助听器设备,近年来也有一批国产消费电子厂商开始推出千元级别的 " 辅听耳机 " 等产品,通过线上直接发货、简化操作等方式,试图用消费电子逻辑重塑产业,降低使用门槛,培育市场。

不过由于缺少实验听力学和康复听力学专业支撑,助听耳机输出声音与听觉感知的匹配精度上存在较大的误差。 白皮书调研还发现,在中国的市场上存在非专业渠道泛滥的现象。线上销售的助听器占比近年来急剧攀升,但有超过一半的用户抱怨 " 在嘈杂环境无法使用 ",导致设备弃用,严重影响了用户对产品的信任。

此外,助听装置植入后的服务严重缺失,仅 2% 的验配机构提供助听器核心专业服务 " 选配、验证、评估、训练、再评估 "。68% 的用户未接受过任何助听后康复咨询和随访调试,更多的用户没有个人康复计划表。

张天宇向第一财经记者指出,目前助听器行业之所以无法解决患者的实际听力问题,根本原因是市场陷入 " 设备中心主义 " 的恶性循环,价值产生错位:行业竞争更多聚焦硬件参数与价格战,忽视用户核心需求—— " 听清与听懂 " 的效果。而专业验配服务,如评估、调试、康复、跟踪等未被标准化、量化与货币化,其价值无法被用户感知。

" 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设备本身,而在于缺乏一个以‘效果交付’为核心的规范化服务体系和模式,市场与终端用户之间缺乏信任关系。" 张天宇表示,行业应该投入更多资源在制定听力服务标准、专业人才培训和专业服务技能上。" 我们研究发现,每投入 1 元在专业服务上,可产生 3.2 元的用户生命周期正效益。"

他进一步指出,国家已经从政策层面上推动助听器行业的发展,例如鼓励医疗机构为听力受损的老年人提供更精细的助听装置植入和调试服务,进一步明确助听装置适配等价格项目,让服务收费有据可依。还有一些地区已将助听器纳入民生保障范围,例如将其纳入 " 长护险 " 报销体系,并给予相应的补贴。

国内外厂商激烈竞逐

由于中国老年人口巨大的听力健康需求,近年来,跨国听觉健康设备厂商都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

在去年的进博会上,第一财经记者就注意到多家听觉健康设备厂商展示了先进的产品技术,一些产品也搭载 AI 功能。例如,瑞士索诺瓦旗下峰力的人工智能助听器技术就采用支持神经网络的芯片,每秒可以进行 77 亿次运算,将 " 人造大脑 " 装载在小小的助听器里。丹麦的 WS Audiology 集团旗下西嘉助听器还将一辆移动验配车带到进博会现场。

一家大型听觉健康设备厂商 CEO 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未来 25 年里,中国 60 岁以上人口数量将会翻番,这将会成为驱动助听器行业迅速发展的引擎。过去几年里,我们在中国的新增投资额超过 4 亿元人民币。"

他还表示,该公司正在增加听觉健康设备移动验配车在中国的投放,从而为更多基础设施较弱的偏远地区老年人提供测听服务,提升助听器设备的可及性。

与此同时,国产设备的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并诞生了一批高端医疗级助听设备的新势力。例如,联影微电子就于一年前发布了一款自主研发的助听器,采用边缘侧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和异构六核芯片。

不过,相关专家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要在技术上与国际巨头抗衡并不容易。助听器只有指甲盖大小,却是高度精密的医工结合产品,其研发和生产涉及芯片设计、算法开发、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声学、人体工学以及精密仪器制造等多个领域,学科交叉复杂,尤其是在芯片技术上,壁垒极高。

近年来,人工智能也正在全面介入助听器设备。张天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据他了解,国产听力设备,尤其是助听器,目前基本都在开发相应的人工智能产品,并且在价格下降的同时能提供更优的质量和更好的佩戴舒适度。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国内一家深耕听力行业近 40 年的企业早在 15 年前开始布局专业级别助听产品和精细听力测试产品的研发生产,最近推出了更新一代可进化听觉编码技术。据该企业首席专家透露,应用新一代听觉编码技术的助听器产品,将取消助听器机身的所有按钮,利用 AI 智能运行;同时,可以与智能手机、平板、PC 等设备联合运算,赋能用户智能自助管理个人听觉,随时随地掌控听力。

" 随着可进化听觉编码技术规模化应用,这种专业级别的 AI 助听器将采用‘订阅制’的模式改变助听器购买模式,可实现人人享有听觉健康。" 上述专家表示。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超1.2亿老人困于“无声世界”》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