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最近,我投入最多精力的学科非政治莫属,它的成绩也的确让我感到意外的满意。复习是从8月初启动的,实际上可能更早一些,8月10日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我借助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每读完一章就做对应的1000题。作为一名理科生,初涉马原领域确实让我颇感艰难,题目错误率也不低。但随着时间推移,我逐渐适应并渐入佳境。大纲解析出版后,我就以它为主,每日研读并刷1000题。大纲解析的内容显得单调且文字密集,我便采取每读一遍就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重点的方法。这样,第一轮阅读大约在10月份结束,接着我又进行了第二轮阅读,并再次刷题。11月,风中劲草的核心要点发布,我又依据其内容在大纲解析上做了标记。等到肖秀荣的8套卷和4套卷问世,我专心做其中的选择题,大题部分则是反复背诵,粗略估计至少五六个轮回。肖四和肖八的准确性果然名副其实。我还购买了肖秀荣的时事政治小册子,不过最终面对那些时事选择题,我只能凭感觉猜测。临考前,我还尝试了两三套其他人的模拟试卷,仅限于选择题部分。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的话我自己感觉自己还不错花的时间少一些。数学4月份开始就看课本,暑假复习效率特别高。课后习题挑一些题做,不要全做完。5月份考试做复习全书,做了一遍后发现自己有些题不应该错,有些题确实不会做,我自己就标注了一下,第二遍就把不会做的题做了一遍。7月份我开始看之前做的笔记自己总结一下数学,让自己大脑有一个清晰的做题思路,这样做题时才会分析这个题考的是什么。8月份开始刷真题,有些年份题有点难,我是花了一个月才做完一遍,感觉做的不好,又做了一遍,研究每年题型然后自己总结一下。11月份买了模拟题,这个题难,建议可以做做但是不要在意错了多少,解题思路了解一下。
考研英语方面:
我用的是张剑的黄皮书来学习英语,侧重于完成填空和阅读部分。每日的任务不在于数量庞大,重要的是适应真题的节奏并保持解题的状态。一直做到2016年的历年试题,大概在12月初完成,之后的半个月我选择了一些模拟题来做,目的是维持手感,防止技能退化。对于真题中的作文,我没有全部撰写,而是挑选了几个典型题目进行了练习。我的书写基于高中时期练就的英文打字样式,所以没有特别去训练书法,不过字迹欠佳的同学可以通过临摹字帖迅速提升,英文书写并不难,效果也很明显。至于词汇,我没有借助单词书,因为之前备考托福时,我采用过《17天搞定GRE单词》的方法集中记忆过托福词汇,所以在考研期间我只是每天持续复习以保持对单词的熟识度,每天大约记忆500个。我对背单词的经验就是:一次大量,多次重复。如果有人觉得记单词困难,我会极力推荐你们看看《17天搞定GRE单词》这本书,并遵循书中的策略。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阅读的速度和准确性。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概念至关重要。材料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涉及到应力、应变、强度、刚度等基本概念。这些概念的理解深度直接影响到你后续的学习。比如,要清晰区分正应力和剪应力,了解它们如何影响物体的变形;,对弹性模量和泊松比,需理解其物理意义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掌握基本公式并能灵活运用。材料力学的计算部分主要依赖于各种公式,如胡克定律、欧拉-伯努利梁方程等。不仅要这些公式,更要理解其推导过程,这样在遇到复杂问题时,按实际情况选合适的公式进行求解。
再者,实验和实例分析同样重要。凭实验室的实际操作,直观地感受材料的性质和力学行为,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多做案例分析,例如桥梁的设计、结构的稳定性分析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能有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定期复习和做题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建议定期回顾课本,整理知识点,形成自有的笔记体系。大量练习题目,尤其是历年真题,既能检测学习效果,也能熟悉考试题型和难度。
团队学习和讨论也很有益。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学习,相互提问,共同探讨难题,这种互动激发思考,提高学习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