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生物与医药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完成第一轮的1000题与精讲精练后,我便投身于真题的研究,每一辑试题我都一丝不苟地限时完成,确保选择题部分不会占用过多时间,通常我能在两个小时内解答完毕所有问题。通过对真题的剖析,我发现仍有若干知识点模糊不清,于是重新研读了大纲解析,并再次做了1000题以巩固理解。此时已步入11月中旬,我购入了肖秀荣的核心知识点提要,开始全身心投入政治内容的记忆。得益于之前的两次基础学习,这次背诵显得更为顺畅,不必苛求句句牢记,有个大致印象即可。从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我的政治复习主要集中在记忆和做题上,这期间我完成了8套卷和10套卷的练习,特别推荐肖秀荣的8套卷。
考研数学方面:
在数学复习方面,我已经反复研读了全书多次,并在暑假期间深入学习了张宇的36讲,同时记录了重要点。对于数学,我相信所有经历过高考的人都了解,只有通过大量练习才能掌握,因为课本仅仅提供了基础知识,而实际题型变幻莫测。以我个人为例,我完成了复习全书的所有习题,同时也多次重温了书中的例题。我还多次练习了汤家凤的1800题基础部分,这本书特别适合巩固基础,题目间的关联性强,解答也非常详尽。暑期时,我购买了张宇的1000题,但必须承认它的难度较高,我大约完成了两遍,这让我进入了九月。此时,启动历年真题训练正合适,推荐选择试卷形式的真题,按正规考试时间自我模拟。你会发现许多真题基础扎实,有时甚至会让你觉得有信心拿到满分。做完真题后,记得总结,了解哪些题目和知识点经常出现,这对于后续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几轮真题后,可以尝试一些模拟题,比如汤家凤的8套卷,张宇的4,8套卷挑战较大,可能会有些挫败感,另外还有合工大的8套卷,听说有人曾遇到过原题,不妨一试。
考研英语方面:
9月:真题超精解上下册第二遍,方法一样,只是少了手写翻译,这个时候可以在脑子里翻译了,大概到10月中旬才结束第二遍。但第二遍着重思考出题思路,每篇文章不是做完看完就完了,一定要仔细研究。比如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微观看完一定要看宏观,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与行文思路。不断自问自答,为什么这两句之间要加上这一句,为什么这里要引用某人的话,为什么这个词反复出现,为什么同样的意思要用不同的表述等等。要相信考研阅读没一句废话,每句话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而你就是要寻找它的意义并且摸透。不过幸运的是这些意义比较单一,就那么几种,你理解透了就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还有一些小技巧什么的,我认为,主要在自己思考并且总结。等你做完这些准备工作,你会发现,英语简直不在话下。这期间有时候会做下英语的新题型和完型,翻译几乎没怎么做,新题型我买了这本黄皮书的模拟题。完型太便宜了,20个题10分,一题0.5分,感觉丢了也不可惜,所以没买资料;翻译我买了这本唐静的.所以结论就是新题型完型和翻译真的不用另外买资料,就做做真题就足够了,我只是超重点的准备了PARTA阅读部分。其他的都是兴趣来了就做一篇,对下答案,找找思路,背背生词和短语就完了,没有花什么时间研究文章。
考研专业课方面:
有机化学是一门深入研究碳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科学,它的重要性在于其与药物设计、生物分子以及生命过程的紧密联系。对它的理解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更是对实际应用的理解和洞察。
在基础知识点上,要熟练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机制和合成方法。比如,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等的基本性质和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需凭大量的习题来巩固记忆,并理解其背后的原理。
理解并掌握官能团的反应性是关键。例如,知道如何按一个化合物的结构预测其可能发生的反应,或者分析反应产物的生成原因。这需你对每一个重要的反应类型如亲电取代、加成、消除、重排等有深刻理解。
再者,有机化学中的立体化学部分也是重要考点。空间构型对反应的影响,手性的产生及判定,R/S标记法的应用,都需花费时间去理解和练习。
实验技能也是考察的一部分。了解并能描述常见的有机化学实验操作,如蒸馏、萃取、色谱分离等,以及安全注意事项,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优于死记硬背”。尽量凭理解反应机理去反应,不是机械地记忆规则。做笔记和画图是非常有效的学习工具,帮你整理思绪,加深印象。定期复习也至关重要,避免临时抱佛脚。
多做历年试题和模拟题,熟悉考试题型和难度,也能帮助你在实际考试中更加从容。条件允许,参加一些讨论组或找导师指导,你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