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我的复习是从暑期开始的。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我会通过观看政治课程来舒缓压力,毕竟长时间埋头苦读会让人感到疲惫和压抑。初次阅读时,我进度较慢且仔细,第二次则是为了填补知识空白,第三次则用于强化记忆。我主要使用的是肖老师的全部教材,包括精讲精练、1000题、历年真题解析、以及最后的肖四和肖八。到了后期(大约十二月中旬),我搜集了一些考研机构的预测题目,但仅挑选了一些选择题来做。考试后我对了答案,发现论述题部分表现尚可。因此,我深信选择题是关键,它是拉开分数差距的关键环节;相比之下,论述题的得分差距不会太大。对于论述题,我只背诵了肖8和肖4的部分内容,由于这两本资料中的论述题数量庞大,而备考后期时间紧迫,所以我选择了精简版的资料。我认为资料的质量远胜于数量,无需购买所有考研名师的试题集,选定一位导师并持续跟进就足够了。后期可以适当购买些预测题,多做一些选择题,以此来弥补自己的薄弱之处。
考研数学方面:
首先复习全书每一题认真做,其次,准备好错题集(很重要,我发现自己错过的地方反复错)常常没事翻翻,最后,真题认真分析,如果真题对你来说做一套下来还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那就把真题当模拟,认真做认真分析。如果真题对你来说很简单了,那就做做模拟题,打击一下自己。(一定要做难度适中的适合自己的,别太难或者太容易,对自己提升数学都不好。)
考研英语方面:
我并未研读词汇书,每个人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在此我想分享一些建议,对于考研词汇,主要应用于阅读理解,因此掌握其含义就足够了。如果你选择使用词汇书,我不推荐机械地埋头苦记。尝试采取快速浏览的方式来记忆单词,避免在单个词上花费过多时间,否则容易分心且效率低下。最佳的单词学习时机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比如餐前或餐后的半小时,或者在你复习专业课程感到疲惫时插入学习。
考研专业课方面:
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是一个涵盖面广且深度适中的科目,它包括了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和数据结构四个主要部分。这四部分内容相互关联,构成了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框架。
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方面,理解并掌握CPU的工作原理,如指令系统、运算器、存储器等,是关键。了解流水线技术和虚拟内存的概念也很重要。这部分理论性强,建议凭做题加深理解。
操作系统的学习,核心在于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和文件系统。理解进程的状态转换、调度算法,以及虚拟内存管理和磁盘I/O操作的原理,能帮助你把握这一部分的内容。实践应用也非常重要,比如Linux命令的使用,边学边练。
计算机网络则需熟悉TCP/IP五层模型,特别要理解每一层的主要功能和协议。如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HTTP和HTTPS的区别等。这部分凭模拟实验和实际抓包分析来深化理解。
数据结构是编程的基础,你需熟练掌握各种常见数据结构(如链表、树、图、队列、堆、哈希表)的操作和特性,并能够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对排序和查找算法,不仅要知道如何实现,还要懂得分析其时间复杂度。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和应用比死记硬背更重要。多做题,凭实践来加深理解。利用互联网资源,如Coursera、LeetCode等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和练习。遇到难题时,不要害怕求助,参加论坛讨论或找导师教。
定期复习是避免遗忘的关键。我通常会每周设定一个主题,例如一周专注于复习操作系统,下一周再切换到其他主题。这样既能保持知识的新鲜感,又能确保全面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