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许多人认为政治学习轻而易举,只需临时抱佛脚,但我持不同的看法。甚至,我认为政治可能是那种你投入大量精力复习,却收效甚微,难以取得高分的科目。时常听到有人传说某某未曾复习就取得了不错的政治成绩,于是便盲目跟风放弃复习,其实这种做法大错特错。政治作为社会科学的领头羊,其学习绝非仅仅局限于大纲解释的记忆,更需要深入理解和关注时事,将理论与实际相融合,这或许正是社会科学的本质所在。我从7月份就开始着手准备,主要任务是做选择题等练习;对于主观题,我在考试前夕尝试了一些模拟题以熟悉答题感觉,并在考前对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我看来,政治得分高低关键在于个人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对大纲解析的理解程度,这两者大约占比为3:7,因此,透彻理解大纲解析至关重要。
考研数学方面:
我大一的时候学的高数就是用的自己学校出的,虽然不是很权威但也基本没有错误,用起来感觉比同济的舒服,毕竟自己以前用过,轻车熟路。我复习的时候有个特点就是先看书后做题,包括政治也是这样,习惯而已。当高数上下册看完后就开始做陈文灯的复习指南,每章的前半部分还是基础知识总结,顺着复习,相当于二遍吧,那段时间都是做复习指南,好像做完花了好长时间。做完以后就又复习了一遍课本,整理一下脉络。然后拿真题试试火,我数学一般都是上午学,因为考研数学是上午考,我抽出上午两个小时做一套真题,找张A4纸把答案写纸上,因为我不爱在书上画,做完后对答案,把自己错的在答案的题号上画记号。别在真题上画,那样下次做的时候会特别注意的。因为你考研做题时也是不经意间的错误。其实这些细节无关重要,只是考研时有些神经质了都,细节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一套真题做完,对一下答案,再研究一下错误的原因,一上午也就没了。第一次做真题时感觉很简单,但是就是得不到高分,一是因为真题很多题在复习指南中都见过了,对于现在的你已经不是新题目了。二是因为你的状态很放松。做了10年的真题以后我就又开始下一轮的复习,又把教材看了一遍,陈文灯的书翻一遍,这次就比第一次简略了点,毕竟有些你已经很熟了。做题时不会的知识点就喜欢翻书,把相关的知识点都看一遍。有的时候题目很简单,老师一提点你就懂了,而且记忆深刻。我觉得比看答案好的多。因为考研志在必得,所以我不给自己任何偷懒的机会。最后冲刺的时候基本看不进去了,就拿老师给总结冲刺资料翻翻,不想做,只看他划重点的题,嘿嘿。
考研英语方面:
如果基础是不很好,英语复习建议尽早开始。完形填空和新题型。这一部分可以不用太着急开始。十月份我先开始了完形填空专项训练,从1997年-2012年。刚开始错误率很高,大概做了五篇之后,可能找到了做题的感觉,之后做题都是错两三个,基本都在五个以内。新题型的话,总体难度不是很大,做了做历年真题也有些收获。10月中下旬-12月把完形和新题型真题反复做了三遍,这一板块也没有做别的模拟练习。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物理部分,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至关重要。物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强,逻辑性严谨的学科,每一个公式背后都有其深刻的物理意义。比如牛顿三定律、电磁学的基本原理、热力学的四大定律等,都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应用。要注重练习,凭做题来巩固知识,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推荐使用经典的教材如《大学物理》进行系统学习,并配以历年的考研真题进行模拟训练。
化学部分则需对元素周期表有全面的理解,熟悉各类反应类型和机理,例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合物的形成等。有机化学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尤其是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需重点掌握。化学平衡、动力学以及电化学等内容也是考试的重点。对化学的学习,除了理论知识,实验操作和现象的理解同样重要,凭阅读实验手册或参加实验课程加深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建议采用“理解-记忆-应用”的模式。先理解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再进行记忆,凭做题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复习是防止遗忘的关键,建立自有的笔记体系,整理出重难点和易错点。
对跨学科的知识融合,物理化学是一个很好的实践领域。例如,理解电池的工作原理就需结合物理的电学知识和化学的电化学知识。在学习中,尝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这不仅有助于深化理解,也有助于应对综合性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