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首先我高中时是文科生,所以对政治这种文科性质的学科还是有一些复习经验的,于是我政治开始复习的时间算是稍微晚的了,我是8月开始接触政治的,遵循着不同时间段做不同的任务以有全方位的提升,我在8月份的时候只是看肖秀荣的1000题,主要是过单选,而且基本都是在每天学习比较累的时候拿出20-30分钟的时间做点单选,感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就大致记一下,但是一定要把错题标出,最好用红笔,这样的话会对之后的复习是有帮助的,所有的复习书不要过分求整洁之类的,多做标记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这样8月一个月的时间就要把所有政治这是今年我比较高的科目,十月中旬开始,用的大学课本 ,我这个人学知识特别注意打基础,从基础里构建出自己的知识网络和架构(这个方法因人而异,有的人看一遍知识点讲解就行)之后用的风中劲草的核心考点,感觉总结的不错,细致地用了《肖秀荣1000题》:几天刷完单选多选,然后对照另一本答案详解,注意哦,你要掌握的不是这一道题,而是这一个知识点,迅速看答案解析,把解析里涉及的自己不会的知识点写到题目旁白或者本子上(类似错题本,其实根本写不了几页纸 不费时间的),的单选做完,不要太在意正确率,因为这个时候对政治还没有系统的知识梳理,所以错误是正常的。而关于政治知识点的系统复试一般是要等到大纲解析出版之后,但是去年的话出版的话比较晚,记得都9月份了吧,所以这之前我就看了任汝芬的序列一,前前后后过了两遍,也不是特别仔细那种,所以速度还是比较快的,政治复习主要还是哲学部分比较耗费时间,其他的都好说。这之后就是大纲解析了,这个是最权威的,所以一定要予以重视,至考研的时候至少要仔细看3、4遍,序列一和大纲解析看的过程中多选题就可以穿插其中了,多选比较难,所以要做好最好对照知识体系来看,更能巩固知识点,加深印象,对论述题目的表达也有帮助。
考研英语方面:
坦白说,我对最佳复习策略一无所知。个人而言,我专注于阅读理解,觉得只要这个部分做得好,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再者,由于我个人有点完美主义倾向,非常喜欢尝试新题型,特别是句子排序题,有时还能做得相当出色。对于“英语应用”这类题目,不知你们是否曾核对过历年真题的答案,其实它们是有一定模式的。这次考试的题目较为基础,我在直接作答的部分仅犯了三个错误。写作确实值得投入精力去练习,毕竟无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无论是与外资合作还是在外企,书写邮件或其他实用文档都是必备技能,平日里应多加积累。完形填空虽然不是我复习的重点,但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主要通过分析真题中的完形填空来寻找规律,对比不同年份的试题,可以发现某些知识点会被反复考察。我会把这些小题的考点和知识点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以便强化记忆。同时,适量做一些模拟题有助于巩固考点并学习新知识。但我不推荐将过多时间花费在这上面。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教育学基础综合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法规等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重点和难点。教育学原理需理解教育的本质、功能、目的以及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中外教育史则要求对历史上的教育思想和改革有深入的认识;教育心理学主要探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心理;教育法规则是了解我国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基础。
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认为首先要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凭构建思维导图或者大纲,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教育学原理时,围绕"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教育?如何进行教育?"这三个核心问题来搭建框架。
多做真题和模拟题是提升应试能力的关键。凭做题,检验自有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能熟悉考试的题型和答题技巧。特别是对论述题,要训练自己用学术语言准确、条理地表达观点。
再者,阅读原著和研究论文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不仅帮助深化理论理解,还能拓宽视野,了解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趋势。比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都是值得深入研读的经典。
实践应用同样重要。尝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思考如何解决教育问题,这将使学习更加生动且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