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从八月起着手准备政治复习,首先浏览了一遍肖秀荣的精讲精练,以获得初步的认识。作为文科背景的我,虽然大部分内容并不陌生,但由于离高中时期已有一段时间,许多知识点难免变得模糊。精讲精练的篇幅较长,文字紧凑,读起来可能会有些吃力,不过初次阅读主要是为了整体感知,记不住具体内容也不必过于忧虑。有人建议等到九月政治大纲发布后再开始学习,但我认为可以稍早一些,因为每年大纲的实际变化往往不大,大多是形式上的增减,提早入手能更好地逐步掌握,以免后期时间紧张,给自己带来过大压力。接着,我反复研习了1000题三次,这对于稳固选择题的基础非常有益。随后,我还练习了历年真题、肖八、肖四以及其他辅导机构的模拟冲刺卷,最后便进入了考场。
考研数学方面:
无论是有无大学数学基础的同学,都应该在进入数学复习前好好过一到两遍课本。这样做的目的是:对于学习过高数线代概率论的考生来说,能有效拾起本科所学的知识;对于没有学习过的同学,通过对照好大纲进行知识点学习才能打好知识基础,为解题进行服务。
考研英语方面:
如果要重新接触英语并找回感觉,我会建议挑选一本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无需过于深入,做题、看答案,关键是理解解析,找出错误所在。我个人使用的是考试虫的阅读部分,包含四篇阅读和一个新题型,前三篇相对简单,第四篇稍难,仅作为练习阶段使用。对于张剑的150篇,我不太推崇,我购买的基础训练篇虽然题型与真题有些相似,但有时答案缺乏信服力,因此只完成了一些单元。而提高篇据同学反馈,生词量较大。我在八月开始做起1991年的真题,直至2000年前的都当作练习,因为它们比其他参考资料更为可靠。首先做题,查看准确率,接着分析错误选项的成因,一直做到2002年。然后回头再做一遍。我的方法是逐句翻译,大致在原文上写下含义,对照标准译文校对。这个步骤很耗时,但很有益处。刚开始翻译时可能会感到困扰,但坚持下来,几年后你会看到显著的进步,同时提升了翻译技能,无需额外花时间练习。完成1992-2002年的翻译后,我转做2003-2008年的真题,同样流程,但在翻译上更加自如,尤其是2005年后,只需处理少数复杂句子,翻译准确度和理解阅读答案的能力大幅提升。我预留了最后三年的试题用于最后一个月的自我评估。这样做完一轮,你会发现第一轮的答案已淡忘,所以请放心大胆地做真题。在第二轮中,重点是分析题目,探究正确选项为何正确,错误选项为何错误,错误类型是什么。同时分析文章结构,划分段落,理解每段主题。此轮结束后,开始第三轮,快速浏览文章就能把握整体框架,继续做题。实际上,若能每天专注投入,加上词汇记忆,时间并不会过多。所以提前开始真题练习并无坏处!最后一轮,我会大声朗读真题,边读边思考文章结构,增强阅读感。最后提醒,在最后一个月集中精力准备作文的同时,切勿忽视阅读,至少每日要阅读一两年的真题。这种方法可能费时费力,短期内成绩进步不显,但从我和周围同学的实际经历和最终分数来看,确有一定成效。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是基础中的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涵盖的内容广泛,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到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再到天线理论,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扎实的基本知识。例如,电场、磁场的概念,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衰减等,这些都是必须熟记并理解的核心内容。对这些基础知识,我建议凭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结合实例进行深入理解。
解决计算题需熟练运用公式和定理。电磁场的计算通常涉及到复杂数学运算,如矢量分析、微积分等。我会定期做大量的练习题,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度。对每个公式,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和推导过程,这对解决实际问题非常有帮助。
再者,理论联系实际是深化理解的好方法。电磁场与电磁波在通信、雷达、遥感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我会主动寻找相关的科研论文或案例,尝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其中,这样既能增强兴趣,也能提升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模拟考试环境进行复习。我会定时进行模拟测试,以适应考试的时间限制和压力。这种自我模拟不仅能够检验学习效果,也有助于调整答题节奏和心态。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发现,好的时间管理和自律性至关重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坚持执行,能有效地避免临时抱佛脚,使学习更有条理性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