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人文医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对政治复习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以下是我使用的主要参考资料:1. 官方教材,我称之为“红宝书”2. 肖秀荣编写的“命题人1000题”,我反复做了三次3. “命题人讲真题”,同样是肖秀荣的作品4. “风中劲草 核心考点”,虽然内容概括得很好,但排版紧凑且色彩繁多,导致我看一会儿就头昏眼花,因此并未深入阅读5. 肖秀荣的“冲刺8套卷”6. “终极预测4套题”,也是肖秀荣的著作7. 任汝芬的“最后四套题”8. 另外还有任汝芬的“最后冲刺10套卷”,但我觉得题目质量一般9. “命题人考点预测”,这是一本小巧的册子,适合用来背诵10. 关于时事政治的部分,我选择了海天出版的资料11. 还有启航的“20天20题”,在考试前10天,我每天都复习四道题,反复看过两遍学习策略如下:1. 扎实基础阶段:首先,九月新版“红宝书”发行后,我用了约20天的时间逐页阅读,平均每天读17页(大约两章)。我会在早上去阅览室,看完一章就做对应章节的练习题(注意!我习惯在草稿纸上做题,因为需要多次复习)。对于错误的题目,我会在题目前标注一个三角形,在答案中标注并用高亮笔突出正确部分,同时在“红宝书”原文中也做好标记。经过短暂休息,我开始了第二轮阅读,这次遇到错误会立即回查“红宝书”。继续标记错误。第三轮,我不再查阅“红宝书”,而是每天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更多练习题,持续标记错误。此时,“红宝书”基本上可以搁置一边,而习题集和答案已经足够突显关键点了。我喜欢把答案和习题分开,这样我的书看起来就像普通的书一样,即使在图书馆也没人能猜到我在准备考研。2. 巩固提高阶段:我在暑假买了“命题人讲真题”,但由于那时无法专心,所以我等到11月中旬才开始每天做两年的真题,并初步接触分析题,先自己思考,然后再看答案。3. 预测试题阶段:完成真题后,各种预测题纷纷出炉。按照上述顺序,我完成了任汝芬的“最后冲刺10套卷”、“肖秀荣的冲刺8套卷”、“任汝芬的最后四套题”以及“肖秀荣的终极预测4套题”。我几乎每天上午都会专注复习政治,因此通常不止做一套题。所有这些试题我都至少做过两遍,其中“肖秀荣终极预测4套题”的分析题我仔细书写并核对了答案。同时,我会再次回顾“1000题”,重点关注之前做错的题目。4. 背诵记忆阶段:时政书籍出版后,我在四天内迅速浏览完毕。接着,我开始研读肖秀荣的考点预测手册,边看边记。至此,大部分工作已完成,你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调整后续步骤。为了强化记忆,尤其是纠正易错知识点,我会安排时间重新查看“1000题”的答案,不再看题目,只关注答案,特别是我当时做错的题目的解答和旁注。通过这种方式,我确保理解并区分了那些可能引起混淆的概念。
考研英语方面:
在九月时,我掌握的词汇量还不足一半,做英语阅读真题一套能错六七道,尽管我原本的英语基础还算扎实(即便大学三年没怎么学习英语,四六级也只是勉强通过)。英语的核心关键是词汇!为什么阅读理解错误频发?归根结底是因为你不认识那些词,换句话说,就是读不懂文章。因此,九月看到这样的错误率,我深感焦虑,连忙寻找解决策略。这时,我要特别提及“曲线记忆法”,以前我一直怀疑它的有效性,但实践后才领悟到它真的非常!实用!当然,这是一种应急措施。如果你现在有充裕的时间,务必开始背单词,无论选择哪种书籍,顺序的或无序的,别担心记不住,关键在于反复记忆。坚持到九月,你多半已经对超过一半的单词烂熟于心,此时配合曲线记忆法,效果会加倍。大约五十天的时间里,早晚我都安排了背诵任务,利用记忆图表,比如早上背A组,晚上复习A组,次日早上背B组,晚上复习AB组。我打印了一份按字母顺序排列的5500个大纲词汇简版,每天如此进行,不可间断。有同学后来告诉我,其实可以平均分配而非按字母顺序,但我在尝试均匀分配后发现效果不佳,所以我建议还是遵循字母顺序。可能会有一天你需要背很多C部分的词,另一天E部分的词却很少,不论多少,坚持下去,这种方法的效果更佳。反正我只用了十天,就明显感觉我的英语水平有了提升。
考研专业课方面:
医学综合是一个涵盖面极广的科目,它包括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多个子领域。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需全面深入地掌握。
在生理学方面,理解人体各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至关重要。例如,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等,都是常考点。要凭构建概念图或思维导图来帮助记忆和理解复杂的生理过程。
病理学则更注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病理变化。需理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机体的功能。对常见的病理类型和病变,如炎症、肿瘤等,要做到能识别并解释其病理表现。
药理学部分,需熟悉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用药原则和副作用。建议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学习,这样既能理解药物的实际应用,也能提高记忆效果。
至于内外科学,这部分主要考察临床知识和问题解决能力。需掌握常见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多做案例分析,模拟医生的角色去思考问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学习过程中,我一直坚持“理解为主,记忆为辅”的原则。理解知识点背后的原理比死记硬背更重要。定期复习,凭做题来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我还会参加一些讨论小组,与同学共同探讨难题,这不仅提升了我的知识水平,也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