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囤备胎”,导师“放鸽子”:保研为何“双向辜负”?

学生“囤备胎”,导师“放鸽子”:保研为何“双向辜负”?

2025-10-27 动态更新

推免,俗称保研,全称 " 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 ",是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选拔拔尖创新人才、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的重要举措。

金秋本是属于推免生的 " 收获季 ",却弥漫着焦灼的气息:一边是手握多个 offer(录取通知)却迟迟不决的学生,一边是临时变卦、收回承诺的导师。这场充满变数的保研 " 互鸽 "(互相放鸽子),究竟伤害了谁?

" 双向辜负 ",师生都慌神

在 9 月底推免服务系统开放之前,各招生单位会根据自身情况,开设夏令营、组织预推免来 " 掐尖儿 "。夏令营通常在 5 至 7 月举办,其间表现突出的 " 优秀营员 " 后续有机会优先录取;预推免则多集中于 8 月至 9 月中旬,通过者大多会收到院校承诺的 " 待录取意向 "。

9 月底迎来 offer 效力最高、约束力最强的环节—— " 九推 "(9 月正式推免),推免服务系统正式开放。以今年为例,推免生可于 9 月 22 日 9:00 起在系统中填报 3 个平行志愿(不区分先后顺序),招生单位将通过系统反馈是否同意考生参加复试。推免生确认接受复试通知后,应按招生单位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并参加后者组织的推免生复试。通过复试的考生,可于 9 月 25 日 14:00 起登录系统,在招生单位规定的时间内接受对方发送的待录取通知。一经确认,不可随意更改结果。推免生应于 9 月 22 日至 10 月 20 日登录推免服务系统完成推免报名、复试及录取流程。

" 老师实在抱歉,我最终选了本省的 985 院校 "" 家里希望我去东南沿海城市,只能辜负您的认可了 "…… 天津某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名硕士生导师今年首次获得招收推免生的资格。今年夏令营期间,她锁定的优质生源均表示 " 肯定会来 ",但推免系统开放后纷纷发来致歉信息,让她措手不及。

这样的失约并不鲜见。北方某高校的一名在读研究生回忆,2023 年她参加该高校某学院举办的夏令营,与她一样接收到 " 铁 offer" 的有 30 多人,最终履约的仅 10 人左右。此后,出于人力、物力成本的考虑,该学院表示不再举办夏令营和预推免,只等 " 九推 " 时再面试。

在东部地区某高校,一名工科本科生的遭遇呈现出 " 互鸽 " 的另一面:6 月底参加夏令营得到了心仪学校导师的口头许诺,他满心欢喜。本着 " 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 " 的原则,他主动婉拒了手中其他的夏令营机会。可临近推免系统开放,对方突然告知无法录取。毫无准备的他只能紧急联系本校导师,最终留在本校。

" 我身边把 offer ‘囤’到最后时刻才做决定的人,往往去向最好。" 这名本科生表示,先 " 囤 offer" 再做选择,已成为推免生心照不宣的规则。" 守诺者被动承压,‘囤’得越多的反而越得利。"

" 鸽 " 声四起,谁为多输买单?

推免制度的设立初心本是为人才选拔架桥铺路,期待通过院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实现人才与学术研究方向的精准匹配。然而,这场看似你情我愿的选择,暗藏着各方内耗。

" 没办法,真怕到最后没啥学校可去。" 提及 " 囤 offer",华中地区某高校刚结束保研的一名本科生表示,她从 6 月份开始 " 囤 "," 囤 " 了几个,9 月底才确定最终去向。" 谁知道后面会不会有更好的机会?万一拒了前面的,后面的又没上,不就‘凉’了?"

这位同学的无奈,也是不少推免生共同面对的难题。某位高校辅导员每天都要解答学生类似疑问。" 不怪学生广撒网,导师总有学生可挑,可学生若有不慎,真有可能没好学上。" 某位高校辅导员说," 囤 offer" 本质上是学生规避风险的应激反应,还有对未来学术道路的迷茫," 可能自己想做什么研究都还没有想好,只能先占着名额再慢慢对比 "。

" 临时拒 " 的导师也有自己的考量。有教授坦言,在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下,导师难免更看重学生对科研项目的实际助力," 说实话,现在评职称、拿项目都要看成果。现实摆在这,如果有更优秀的学生递补,确实会动心 "。

当然,这背后也有诸多因素使然。北方某高校研究生院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推免期间,导师往往还不明确自己的招生名额,相关沟通多基于往年情况,而后续安排确实可能发生变化,容易导致前期承诺无法兑现。

更让师生双方纠结的,是推免系统规定的时间与实际情况脱节。多数高校在预推免阶段就完成了考核、选好了苗子,等到 9 月推免系统开放时,不过是走形式。在现实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夏令营、预推免考核则完全绕过了系统,全靠招生单位自主组织,拟录取意向也多以口头承诺或邮件通知为准,师生的博弈在无系统约束的灰色地带进行。

建立规范,让保研回归诚信

守护规则和秩序,保研才能成为托举梦想的一阵好风。这场关于未来的约定,得靠多方协力。

对学生来说,提前制定目标、做好准备,既能节省精力,也有利于自身成长。通过保研进入华中师范大学求学的研究生黎昊阳,大三就确定自己对知识产权法方向感兴趣。为此,他提前做好学术规划、明确心仪院校,在推免期间有目的地进行信息检索、投递,最终得到满意的结果。

" 不囤 offer 不失约 " 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保护。黎昊阳认为,对推免生而言,必须正视选择的代价,切勿因贪心让自身陷入困境,同时要学会换位思考、说清意向," 这样既不耽误人家补招,自己也不用纠结 "。

总有学生可挑的导师也需坚守契约精神,以自身的学术品格、科研韧性为学生上好研究生生涯的 " 第一课 "。院校作为推免工作的实际执行者,则需从操作层面堵住漏洞,对失约行为进行追踪,以遏制 " 双向辜负 "。

此外,夏令营、预推免等前置环节本身也存在争议。夏令营和预推免一定程度上能增进师生了解、促进学术交流,避免各高校 9 月底 " 打乱仗 "。但也有受访者认为,部分高校提前抢跑、拉长战线,甚至出现依靠夏令营锁定生源后便不再组织后续考核的行为,并不可取。

如何既增进师生了解,又避免 " 抢人内卷 " 和 " 双向辜负 ",需要充分发挥智慧。业内专家建议,加大信息透明度,确保学生充分了解各项政策与要求,形成有效的双向反馈机制,推动推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作者:彭思雨
原标题《学生 " 囤备胎 ",导师 " 放鸽子 "
保研博弈:师生为何 " 双向辜负 "?》
封面图由 AI 生成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学生“囤备胎”,导师“放鸽子”:保研为何“双向辜负”?》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