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物理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从十二月初起,我把重心转向了熟记提纲。得益于先前的反复阅读,记忆过程并未感到太大的困难。对于肖八和肖四,我只是大致浏览了一下可能出现的议题,并未深入背诵(因此,当面对政治主观题时,我内心的不安犹如崩塌一般…肖爷爷今年的精准程度实在令人惊叹,让人忍不住想哭…)幸运的是,我对大纲的熟悉度较高,客观题部分为我挽回了不少。所以建议大家也应关注一下肖爷爷的预测,关键是要掌握如何解答主观题的技巧,这样至少能减少一些紧张感。
考研数学方面:
第一年我花了很多时间,由于市面上396的辅导教材太少质量也参差不齐。我把两本高数+清华出版社线代+概率论课本过了一遍,课后习题挑着做了一下,主要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笔记,然后李永乐数学全书我也大体看了一遍,线性代数我单独买了李永乐的那本辅导讲义(因为本科学的太差了),最后详细做了笔记包括知识点、错题什么的。可以说我准备的很充分(难度超过了考试要求),第一年做下来觉得很简单,大概花了半个小时就能做完。数学需要花很多时间,配合教材,做好笔记,总结了各种题型以及考点,题典1800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有很多经典的题,难度适中,与考研数学难度相差不大。数学最好是在九月份开学之前把所有的基础知识过两遍,习题也要全部做完一遍,熟练掌握所有知识点。九月份开始做历年真题,在这之前千万不要做真题!真题要按照考试的时间要求来做,做完了仔细校正,总结得失。真题要反复做,至少刷3遍。数学最忌讳只做题不思考不总结,做大量习题的目的是为了见识题型,总结经验,看到题目的条件就知道相应的知识点,题目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应一个条件,怎么将题目的话转变为你做题的条件就需要大量的练习与总结。可以准备一个错题集,将你做错的题,做到比较新颖的题,比较常考的知识点都记录下来(比如麦克劳林公式,泰勒公式等)
考研英语方面:
我对英语的掌握并不熟练,复习时感到相当吃力。对于英语学习,我认为基础较好的朋友可以直接通过真题练习,而和我水平相近的人则应该先攻克长难句。推荐的单词书籍有红宝书、绿皮书或恋恋有词,每天学习两个单元,并且记住要坚持不懈地复习,虽然起初可能会觉得困难,但随着时间推移,你会逐渐适应并提高。
我是在六月开始接触真题的,推荐使用张剑黄皮书。初期仅专注于阅读理解,从1997年试题做起,每天下午完成两篇,并仔细研究解析,标记生词。阅读部分我总共重复做了四次,第一次可能感觉很吃力,甚至有些迷茫,主要是熟悉题目和词汇;第二次需要换一套新的真题重做,同时深入解析,分析句子结构,理解每个选项正确或错误的原因;第三次,做完题目后尝试在空白纸上全文翻译,完成后与解析对比;第四次,你应该对每篇文章、每个单词和每个选项都有清晰的理解和见解。
至于英语作文,我在十一月开始准备,采用的是王江涛的资料,尽管反复背诵却只能记住大约二十篇,但也足够应对考试。考试前的几天,找一些未做的近几年真题限时练习,以熟悉考试节奏。在考场上,如果遇到熟悉的作文话题,就把背过的素材往上写;选择题不懂就凭直觉猜答案,关键是要保持冷静,把握好时间。
考研专业课方面:
“普通物理”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五大领域,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在力学部分,牛顿三定律是基础,掌握质点运动学、动力学和能量守恒等概念至关重要。热学主要涉及分子动理论和热力学两大块,理解熵和内能的概念以及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的应用是关键。电磁学是物理中的重头戏,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理解和应用需深入。光学则包括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透镜成像、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内容要熟练掌握。的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的基础知识如波函数、薛定谔方程和测量原理等需理解透彻。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和应用比死记硬背更重要。对每一个物理概念,不仅要理解它的定义,还要明白它背后的物理意义。比如,力不是简单的“推动”,是物体状态改变的原因;热力学第二定律不仅是能量转换的方向性,更是自然界有序向无序发展的反映。尽可能多地做题,凭解题来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难题,不要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或者寻找相关实例帮助理解。
我强烈推荐建立自有的笔记系统,将每堂课的重点整理出来,形成个人化的知识框架。这样既能帮助记忆,也能在复习时快速定位到重要知识点。定期回顾也是必不可少的,凭反复的温习巩固,使知识真正成为一部分。
不要忽视实验。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凭亲手操作,你直观地感受到物理现象,这对理解和应用理论有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