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从7月起着手准备政治,采用的是肖秀荣的全套教材。虽然普遍建议9月开始,但我并不完全同意。如果你具备出色的自律性和学习能力,确实可以在9月启动,但大多数人在面对政治理论的复杂性,特别是理科背景的同学,可能会感到困难。提前准备能够提升成功的可能性,并有助于减轻后期专业课程的压力。7月至9月期间,我研读了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每学完一章就做相关题目。不过,由于暑期在家自学,效率不高,进度相对较慢。第一轮下来,我对政治框架有了大致理解,但具体内容记忆模糊。
到了10月,我入手了肖秀荣的《知识点提要》,这本书更精炼且内容浓缩。我立即开始深入阅读,反复读了大约三次,显著提升了我的知识水平。11月,我开始使用肖秀荣的《考点预测(背诵版)》,这是一本小册子,我首先仔细阅读,然后精选关键点进行背诵,多次查阅巩固。其中许多论述结合了习近平主席的讲话,非常贴合实际。
12月,我尝试了各种模拟试题,包括肖秀荣的8套题和4套题,任汝芬的4套题,以及蒋中挺的5套题。我个人觉得任汝芬的4套题不太符合考研风格。我只完成了肖秀荣8套题和蒋中挺5套题的选择题,其中肖秀荣的4套题质量最佳。此外,对于时事政治的选择题,我觉得仅通过模拟试题中的内容就足够了,我额外购买了一本时政书籍,但实际上帮助不大。
备考的楼层有一二层是自习室,直至考试前一天,许多人还在教室外面拿着肖秀荣的4套题答案疯狂背诵,最后的成绩除了努力,也有些许运气成分。我一直没有把政治当作复习的重点,因为专业课占据了大量时间。通常在效率较低时做一些题目,我完成了任汝芬第二本书,考前又背了20天20题。进入考场后,感觉考官相当宽容。核对答案时发现客观题错误不少,所以主观题部分应该得益于老师的评分。总的来说,政治分数不是决定性的,关键是平衡投入与回报,总分才是关键。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是我花费时间最长最理想的科目。大概三月份开始看教科书——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上、下)》、《线性代数》还有浙大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我建议看前先了解一下具体需要看哪些章节并标注好,不要一股脑就开始投入学习。对于像我这种大学数学基础比较弱的同学,我建议是先自己认真看书,看书的目的是为了熟悉一下知识点,同时我还买了张宇的高数十八讲、线代九讲与概率论九讲以及历年真题全解和八套卷四套卷。怎么说呢,贪多嚼不烂。其实我个人觉得把课本与视频的笔记吃透、把历年真题全解认认真真做两三遍就应该会有非常不错的效果。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英语参考资料,你可以选择《恋练有词》来攻破词汇,《黄皮真题》用于实战演练,再加上王江涛的《高分英语写作》提升写作能力。学习英语的核心是词汇与真题。我从七月份启动考研复习就开始每日早晨用半小时背单词。起初,我会全面记忆每个单词,然后剔除已熟悉的词汇,对高频词汇用荧光笔标记。接下来的阶段,我专注于高频词及剩余的新词,最后集中精力只记高频词。关键在于反复记忆,不必强记每一个单词的所有含义,掌握两到三种不同词性的释义足矣。
至于真题部分,我总共做了三轮。初次尝试时错误颇多,一是词汇陌生,二是缺乏解题技巧,也许那时七八月的我还未完全适应考研的状态,有些心浮气躁。但初试失败没关系,重要的是仔细研究答案解析,理解自己因哪些句子或单词不懂而做错,同时记录这些单词,学习如何剖析长难句。第一次接触解析时务必专心,这能帮你摸索出解题策略。随着词汇量的增长,第二轮和第三轮做起题来就会得心应手得多。
至于作文,王江涛老师的高分英语课程十分有效。结合模板,个人表达,以及整洁的卷面和工整的字迹,你的英语作文基本上就不会拖后腿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计算机综合一"通常涵盖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四个主要部分。这四部分内容相互关联,构成了计算机科学的基础。
在数据结构中,链表、数组、栈、队列、树、图等基本概念及其操作是核心。理解它们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是关键,这将帮助你在解决问题时选最优的数据结构。对排序和查找算法,掌握其工作原理并能熟练编程实现是必要的。
计算机组成原理涉及硬件层面的知识,如CPU结构、指令系统、存储器层次结构等。这部分需理清楚逻辑门、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知识,以及CPU的工作流程。理解计算机的寻址方式和运算过程也非常重要。
操作系统的学习,重点在于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和设备管理。理解多道程序设计、死锁、虚拟存储、磁盘调度等概念,并能够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计算机网络则涵盖了OSI七层模型、TCP/IP五层模型、网络协议(如TCP、UDP、HTTP)等内容。理解每一层的功能,常见协议的工作原理,比如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IP的分片重组等。
学习这些内容时,我推荐以下方法:1) 首先阅读教材,建立整体框架;2) 结合课程视频或讲解加深理解;3) 做大量的练习题,包括编程题和理论题,实践是检验理解的最佳方式;4) 参加讨论组或论坛,和其他考生交流,共同进步;5) 定期回顾,巩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