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官方发布的《考试大纲》仅列出章节层次的标题,并未详细解释知识点,但它划定的考试范围具有绝对权威性,因此必须参考。在阅读肖秀荣的《精讲精练》时,可对照《考试大纲》查看哪些知识点已被删除,哪些是新添或修改的。删除的部分无需关注,而新增或改动的部分则需寻找相关资料补充。虽然《考试大纲解析》提供了知识点详解,但由于已有《精讲精练》,通常没有必要额外使用,只需重点关注大纲新增内容并设法补充即可。
关于政治复习,坊间流传的过早开始不利的观点,主要指的是不应过早投入而导致忽视其他科目的学习。考研政治的确与高考不同,自2010年以来,50分的分析题均基于当年的重要会议和人民日报等党的重要论述。因此,早期复习可能难以找准重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提前开始。选择题历来重视基础(今年情况特殊),需要认真准备,而非依赖猜测。书籍推荐上,肖秀荣的全系列足够,他的书籍都会提供购买时间表,但请注意,他的《知识点提要》过于厚重,一般人难以消化记忆,建议考虑任汝芬的《序列二》。务必扎实掌握基本知识,特别是毛泽东思想、近现代史中的固定知识点。马哲对理科生来说可能较难,可以通过观看我的资料中提供的视频辅助教材学习,我也有个人的学习框架,足以应对10分的马哲分析题。其余部分仍推荐使用肖秀荣的书籍。
至关重要的是,《教育部政治大纲》(红宝书)会在9月中旬发布,这本书必须购买,但如何有效阅读是一大挑战,由于文字密集,不适合逐字背诵。如果记忆力不佳,应确保在一个月内完成第一轮阅读,重点记忆加粗字体,小字部分当作选择题处理,配合《1000题》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到了冲刺阶段,如果题库不足,可以尝试蒋中挺或石磊的练习题,但不再推荐任汝芬的,因为肖秀荣的习题较为刻板,风格与真题略有差异,但仍不可或缺。12月推出的8套题和4套题的分析题应反复背诵,用作答题模板。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基础不好的一定要早早准备,我第一年就是准备太晚了,六月份才开始,到最后时间不够了,真题才做了一遍,哎,都是眼泪。。。不说了,建议大家现在就开始打基础,结合大纲,把课本习题过一遍,基本定理概念要掌握,一般到五六月份基础就该弄完了,开始强化,复习全书少不了,我买的二李的,先做第一遍比较吃力,好多题不会,不过不要担心,坚持下去,大家准备一个错题本,把不会的,做错的都摘录下来,错题是在第几页,涉及到哪些个知识点,自己的错误解答和正确的详细解答都写在上面,方便日后复习。全书过第二遍就容易多了,不过还是会有不会的,很正常,全书里也有个别偏题怪题,不要去理会,记下来看看就好,全书第三遍结合错题本,好好过一遍,然后是真题,这里一定要重视真题,要做三遍左右,第一遍慢慢做,不会的记下来,反复研究,第二遍卡时间做,模拟考试,不过依据个人情况,但是卡时间模拟做卷子很有必要。也可以买几套模拟题卡着时间练练手,但是模拟题的话,错题看看就好不必深究把真题研究透就够了。最后临考前把错题本好好看一看。
考研英语方面:
单词在英语考试中非常重要,建议养成每天背单词的习惯,我从去年3月底备考,期间唯一没有停下来过的就是英语的学习。前期主要是背单词,中期由于个人实习导致暑假期间学习进度基本停滞,后期直到10月份才开始做真题,时间非常紧,后来就只做了十套真题左右,也只练习了一遍。但是每一套真题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每一个单词我都进行了翻译,也建议大家采用全文翻译的方法来进行英语学习,个人认为这种学习方法效果挺好的。全文翻译最痛苦的地方在于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讲些什么东西,但是坚持翻译,过了一段时间会感觉到有明显的进步。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这包括了解各种官能团的性质,它们如何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如何影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比如,醇、酮、醛、酸、酯等各类化合物的特性及其转化关系,需深入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立体化学是有机化学中的难点,理解分子的空间排列和构象对反应性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
掌握反应机理是提升有机化学水平的关键。不仅要各种反应类型,更要理解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反应,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例如,SN1、SN2、E1、E2等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理解其步骤和中间体的状态有助于加深记忆,并能在遇到新问题时迅速找到解决思路。
再者,实验技能也是有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操作如蒸馏、萃取、重结晶等基本技巧要熟练掌握,理解实验原理和安全规范。凭实际操作,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构建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将复杂的反应网络以图形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梳理知识点,形成整体概念。做题是检验理解程度的最佳方式,尤其是历年真题,它们能反映出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定期复习和自我检测也是提高效率的好方法。
积极参与讨论和小组学习也很有帮助。每个人的思考角度不同,凭交流,从他人的视角理解问题,深化自有的认识。
保持对化学的热情和好奇心。有机化学是一门富有创造性和探索性的学科,只有真正热爱,在其中找到乐趣,从更高效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