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从九月起,我开始了复习,首先阅读了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并紧接着练习了他的1000题集,对于做错的部分,我会在教材中标注,以强化记忆。我的参考资料是根据个人理解自由挑选的,可以选择红皮书,也可以是任汝芬的序列一,或者肖秀荣的核心知识点详解。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选择了任汝芬的序列一来研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我主要依据肖秀荣的教材学习;历史部分,基于高中时期的基础,我使用了红宝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部分,同样采用红宝书。我还尝试了小草资料,但由于时间紧迫,仅浏览了两遍并未深入掌握。在考试前夕,我购买了肖秀荣的最后四套卷、任汝芬的四套卷及20天20题,在最后的关键时刻专心背诵肖秀荣的四套卷。我发现马原相对复杂,所以我先是学习了毛中特,接着是史纲和思修,最后才攻克马原。推荐从八月开始着手准备政治,1000题应多次重复,小草资料列出的历年考点可作为参考。
考研数学方面:
阅读完教材后,我转向了李永乐的复习全书,用了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才彻底完成高数部分。在此过程中,我会遮住答案自我尝试,进度相当缓慢,平均每天不超过十页,基本上每道题目都让我感到困惑。对于线性代数,我没有使用复习全书中的内容,而是选择了李永乐的线代讲义。等到全书全部复习完毕时,新学期已经开始了。接着,我又开始了第二轮复习,着重标记出常犯错误和关键点,为后续的专项练习做好准备。即使第二遍依旧有许多题目无法解答,但关键是掌握解题策略。这一阶段大约持续到十月中旬或月底,我就开始着手真题训练。我选购了李永乐的真题集,并自行打印了1995年至2004年的试题。当然,你也可以考虑购买张宇的真题大全,其中包含了所有年份的题目,只是早期的题目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做,以免占用过多时间。我坚持每两天解决一套真题,用一张大型草稿纸记录全过程,就像实际考试一样,不允许查阅书籍,选择题和填空题只需写下答案,计算过程则在另一张草稿纸上清晰列出,方便日后检查错误思路。通常,我会从早上8:30做到11:30,标记好年份后妥善保存,次日核对答案并标记错误,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寻找相似题型进行练习。起初,由于知识点繁多,容易遗忘,导致错误较多,但随着练习的增多,记忆逐渐加深,情况有所改善。对于数学复习,许多人推崇张宇的系列书籍,你可以结合他人的建议,在李永乐与张宇之间挑选一套适合自己的资料,一旦选定,就要深入研读。最后,我在十二月购置了张宇的八套模拟卷以保持手感,这些题目的难度较高,可与真题交替进行,以免影响自信心。此外,李永乐的660题也很有用,尤其是选择题部分,我在开始真题训练时若有空闲,就会做一些,有助于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总的来说,数学复习的关键在于巩固基础知识,理解概念,并通过大量练习将知识融会贯通。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备考资料推荐:包括丁晓钟编著的考研英语真题深度解析(上、下两卷,涵盖了近二十年的试题)、全面解读英语真题的综合书籍、张剑编写的考研英语真题详解(以黄色封面为标识)以及王江涛的考研英语高分写作指南。此外,还有绿色无序版的考研英语词汇书和专门针对完形填空及填空式阅读的训练资料。众所周知,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在考研英语中占据了主要分数,许多攻略都会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我个人仅专注于练习过去二十年的真题,并反复研习,但我的阅读水平仍待提升,因此在此不再详述。有些阅读能力较强的同学建议,提升阅读的关键在于全文翻译每篇文章,以此深入理解并掌握每个选择题的正误缘由。遗憾的是,我只翻译了最近三年的真题,所以对此体会尚浅。我认为阅读质量优于数量,过分设定如每日必做若干篇阅读或强制达成特定正确率的目标,可能并不利于进步。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是理论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量子化学等多个领域。热力学部分,理解和掌握三大定律及其应用至关重要,特别是熵增原理和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规则,它们几乎贯穿于所有化学反应的分析中。动力学部分,要理解并熟练运用Arrhenius方程,掌握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电化学部分,电池电动势的计算和Nernst方程的应用需重点掌握。量子化学的基础知识,如波函数、薛定谔方程以及原子分子结构的理解,是理解和研究新材料性质的基础。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优于记忆”是最重要的原则。物理化学的概念和公式往往有其深刻的物理意义,只有真正理解了,灵活运用。例如,理解吉布斯自由能的意义,就能更好地解释化学反应的方向性。做题是检验理解的重要手段,凭大量的习题训练,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整理笔记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我会把每个章节的重点概念、公式和例子整理成笔记,这既有助于复习,也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对难以理解的部分,我会画出概念图或者流程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实验也是物理化学的一部分,它能直观地看到理论的实践效果。有机会,尽量参与一些相关的实验,亲手操作,观察现象,这样会更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
团队学习和讨论也很重要。每个人都有自有的弱点和盲点,凭与同学的交流,互相补充,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