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理论的学习重心落在了后期,我在十一月展开了第二轮复习,主要集中在解决历年试题。使用的资料为肖秀荣编著的《命题人讲真题》。我全力以赴地完成了选择题部分,尽管主观题未能亲自动笔,但我会深思熟虑,列出解题思路。我认为模拟撰写完整的主观题答案至关重要,因为思考与实际书写存在差异。同时,我还购买了肖秀荣的《考点预测背诵版》和《形势与政策》。前者给我带来的帮助有限,而后者则需要浏览掌握,毕竟肖秀荣会持续更新时事内容,直至12月发生的事件都可能成为考试的考点。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的学习关键在于定时实战演练真题,务必亲自计算每道题目的答案,并确保彻底理解。有人声称只需重复完成十次真题便能取得超过120分的成绩,这或许有些夸大其词,但真题的价值不容小觑。起初,我完成一套真题大约需用时两个半小时,到第二次尝试时,则缩短至一个半小时。此外,我会做合工大的最后五套题目,以此提升计算能力和保持解题的手感。临近考试的一两天,我会专注于回顾错误题集。
考研英语方面:
真题应当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第二部分是题目。文章部分的研究应当以细致为主。怎么做到细致呢?首先要通篇将本文阅读后,你要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作者写作本文的思路、文章整体的行文结构。其次就是从细枝末节开始,每个段落中,每一个不会的单词必须通过查字典搞清楚它的意思,做到每个单词都要认识;每一个不会的词组也要通过查字典清楚他的意思,做到每一个词组都要认识;每一个句子的成分、结构(各种句式的镶嵌式比较复杂的)要搞清楚,这个是解决长难句的关键,做到每一个句子都要认识。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真题的每篇文章都可以做到单词、词组、句子全方位研究相当的透彻,当然题目中的生词也是不能放过的。通过这种地毯式的全面覆盖才能掌握好基础的英语知识,例如单词、词组、长难句才可以解决问题。另一个部分是题目,我认为题目的研究应当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作者写作本文的思路、文章整体的行文结构综合来看。真题是出题老师一年的辛苦工作的结果,所以老师出题是非常小心和谨慎的。如果通过研究十年真题来弄清楚老师的出题思路,相对来讲会对自己做真题有很大的帮助。我对于真题的题目,其一是先看出题的位置,考研出题是有特点的,问题的顺序和段落的顺序相同。我想一定要通览一遍文章之后再看问题,看完文章后,要用短暂的时间思考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还有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目的,然后接着看题目,迅速判断出题位置,然后看这个问题相对应的关联句子处于什么位置,在所在段里出于什么位置,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关系。其二是结合每个选项,看一下选项是否是和定位的那句之间是否存在相似的意思,在这里要注意一点,如果选项和句子基本相同,而不是间接地和文中句子有相同的意思,那么这选项肯定是错误的,再就是我想说的是题目答案没有三个连续同样的选项,还有就是阅读的第一个题目基本上不选A。其三,我想做真题时肯定会有错误的题目,为什么要在做完两遍之后,再仔细看呢?我认为做完第一遍,先把错误的标记出来,在做完第二遍后,再把错的标记一下(这两次做都是用铅笔,错误的要用红笔打上勾,错几次打上几次勾),这样两遍之后你就对于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结合题目研究时候,方向感会更明确。针对于每一个题目,你做对的,你要清楚它为什么对,错又是为什么错,这只是第一步,还有就是要搞清楚那些题目错的原因是什么,无中生有、偷梁换柱、随意添加或者删减信息等等。我认为通过这三个步骤可以把真题出题方面的问题解决掉。阅读是英语的主要项目,阅读搞不好,考研英语基本上就没什么希望了,但是研究真题的方法要正确,这样才可以取得研究真题的最佳效果,最终培养出对于真题的感觉。研究真题参考资料要看,不过我想还是要依靠自己的摸索,形成自己的对于真题的题感。参考书推荐张剑的黄皮书。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管理科学的基础概念至关重要。这包括决策理论、系统理论、运筹学等核心概念,它们构成了管理科学的骨架。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帮助把握学科的本质,更好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要注重掌握各种模型和算法,如线性规划、网络分析、库存理论等,这些都是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重要工具。
理论与案例相结合是提高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中国人民大学的试题往往结合实际案例,考察理论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技巧。在复习时,我会找一些真实的商业案例进行分析,尝试用所学的管理科学知识去解释和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既有趣又实用。
再者,持续练习和反复推敲是提升解题技能的关键。管理科学中的计算题型多,需具备快速准确解题的能力。我会定期做模拟试题,尤其是历年的真题,凭不断的训练来熟悉题型,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对错题,我会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避免重蹈覆辙。
团队学习和讨论也是我非常推荐的一种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强调团队合作和交流,与同学一起探讨难题,共享学习资源,互相激励。这种互动不仅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也能提升沟通和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