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我们应该大胆些,倒不如说我们应该放松些。”
污士奇在信中的这句话,或许是读懂《两个普通女人的十年通信》的钥匙。这本书信集,记录了她与挚友仙人球爱水十年间的平行生长。一个在安稳中对抗倦怠,一个在漂泊中守护内心,她们是彼此的参照,也是彼此的幸运星。
在那些不带功利与目的的书写里,她们谈论工作,也谈论美食;剖析社会的裂缝,也剖析内心的迷惘。她们从不避讳展示自己的软弱与“打脸”的计划,因为她们知道,在信的另一端,有一个灵魂会无条件地接纳与理解。这不仅仅是倾诉,更是在温柔的凝视中,一次次对自我的重新发现。
正如书中所说:“我看见了你,也被你看见。”生命因细碎而失控,却也因这份看见,又被重新整合。
此前,我们发起了“写信给你,是我和世界和解的方式”|翻翻书·送书的征集活动,邀请三位读者共同阅读这本书。当生活并非热血沸腾的爽剧,我们如何接纳自己的“普通”,并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确认自我的价值?在理想与现实的拉扯中,我们如何找到那个能安心交付真心的人,并肩前行?
以下,是她们的书评:
向另一个灵魂袒露自己
文|YATITI
在读《两个普通女人的十年通信》时,常有一种奇异的熟悉感。仙人球爱水与污士奇,一个在家乡城市当教师,一个在北京打拼。她们写信时,字里行间总有现实的重量。被工作消耗的精力、对亲密关系的困惑、对身体与时间的敏感力、对电影和书籍的探究……在这些琐碎里,两个普通女人辨认着自己的人生。
作为读者,也作为她们这十年“精神居所”的见证者,最让我动容的是她们共同的成长与对彼此的理解。污士奇在信中写道:“与其说我们应该大胆些,倒不如说我们应该放松些。”这句话几乎成了整本书的注脚。仙人球爱水在前几年经历了回到家乡后的孤独,从考编、结婚、生子到适应平稳的生活,她一度觉得“有些扫兴,生活如一潭死水”,唯一的波澜来自孩子菠萝偶尔的变化。那种“安稳中的倦怠”,我想每个走入婚姻或在体制内工作多年,被日常全然“包裹”的成年人都会理解。
而污士奇身处北京,辗转于不同公司之间。即使被工作裹挟,也始终不放弃对精神空间的守护。她安慰好友说:“一个人不可能总是热血沸腾、乐天向上。”这句话读起来像是在劝慰对方,实则也是在对自己说。她们在信中讨论女性身份、精神独立,也不避讳焦虑、自卑和迷惘。那些赤裸的自省,是最真切的女性叙事。
在短平快信息主导的当下,以信交流几乎是一种奢侈。写信意味着要慢下来,要思考措辞,要在表达之前先整理心绪。它不是一时的情绪宣泄,而在夜深人静之时,不带功利与目的地向另一个灵魂袒露自己。
这份坦诚让我想到书名里的“普通”。两个普通而热爱文字的女人,却拥有温柔又锋利的自我觉察。在编辑部工作的我,对这种“用文字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格外感同身受。我们谈理想,也谈疲惫;谈社会的裂缝,也谈个人的困顿。那些在会议间隙的闲谈、那些深夜写稿时的自我对话,和她们信中的语气是相通的。我们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拉扯,却依然渴望留住个人灵魂的完整。
这本书还有一个细节让我格外感动。在后半段,污士奇开始为理财甚至养老而焦虑,也因与伴侣的磨合问题而烦躁。这样的抱怨在生活中并不稀奇,但她们信件的焦点从未滑向宣泄,而是始终指向让对方看见自己。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她们都在信中一遍遍地确认“我还在,请一定优先自己的感受,照顾好自己”。
我在读完书后,有种被轻轻安抚的感觉。慢一点也没关系,不完美也没关系,不要让自己变得麻木,即使我们都是普通人,也能写下属于自己的十年。
不要轻易被时间弯折
文|钟风末
“我喜欢你给我的信,里面常常有很好的东西。”
生活避无可避,但好在,还有书写。
《两个普通女人的十年通信》是一本书信集,它温暖、细腻,有着不可被截断的生命力。原本只是远房表亲的两个人,巧合地住在大学宿舍的同楼层,就此而相伴成长。
仙人球爱水从事着稳定的教师工作,关照着教学中的点滴细节,会在网课间隙拍下一朵美丽的云,分享给学生们。而污士奇则在大城市打拼,总要在工作处境与前景中,作出慎重且艰难的抉择。
她们是彼此的“宝”。污士奇曾告诉表妹,“你是我永远的幸运星。”她们依靠通信,在字里行间彼此支撑。人生那些坎坷的时刻,被她们毫无保留地摊开,一一吐露,坦诚以待。在对方的温暖的关照下,她们总能找到力量,并确认彼此“尚在前行”。我不逼迫你,但也不会坐视你自抑。我唤你为宝,等待重逢,将漫长的思念,细细地数进每一个流逝的日子里。
这是太好的安慰。
也许因为生命太细碎了。描述与倾听,才更需要用心。工作中遭遇的抉择、来自他人的压力、一场在所难免的冲突或一次对自己的犹疑,这些人生中的碎片,散落在时间的洪流里,让生活看似失控。但那股力量却帮助她们将一切整合,它不仅源于对方的关怀,更来自温柔关照中所映照出的、对自我的重新发现。
我看见了你,也被你看见。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就此而照亮当下——
“谢谢你,不是因为你是我的方向,而是因为你是我生活的参照,我们平行着,你陪伴我,同时还提醒我。爱你。”仙
“我想我不该抱怨生活消磨我,我自己没有坚持的因素更多,如果真心要做,总会想办法去做的。”污
“生活并不能切断重来,只能越过越好。宝,我想你一定在努力中,只要有一件事可以让我们投入其中,那就是值得的,至于结果,从来不会太差的。因为生活从未亏欠过我们。”仙
阅读时,我喜欢那些为美食雀跃的瞬间,能被吃的东西所振奋,那么日子就不算太糟。
污士奇是太会吃的人,一盘好吃的白灼芥蓝、火腿蘑菇配菜的泰国方便面、新烤箱用锡纸烤出的盐烤鲈鱼、泡发的绿豆芽拌葱蒜……在信中都非常诱人。看她苦恼自己没时间画画,就想跟着掺和两句,“姐妹别犹豫,赶紧将好吃的都画下来。”
她们太像我所认识的周围朋友。如此十年,看到她们依旧能投入录音的爱好,或是深聊一本书的体悟,就觉得,什么突围生活困境,其实也没有那么难。不间断地阅读分享,总归是要往深处找找安定。而那些尝试,则关乎勇气。人诚实于当下,就不会那么轻易被时间弯折。
“生有可恋,总是美好。”
于是时光不再退回,而是向前。
承认“普通”的价值
文|大鲸鱼仙人
翻开《两个普通女人的十年通信》,扑面而来的不是精心雕琢的文学修辞,而是生活本身的气息。这本书以一种近乎固执的朴素,记录了两位女性——活泼随性的仙人球爱水与沉静清醒的污士奇——从2012年至2022年间的书信往来。这不是一部虚构作品,而是一场持续十年的生命纪实,是两个灵魂在时光长河中平行生长的真实见证。
书中两位作者的相遇本身就如同一场命运的安排。作为远房表亲,她们在故乡未曾谋面,却在上海的大学校园不期而遇。性格迥异的两个人:一个是厚脸皮的随遇而安者,一个是羞羞答答的清醒倔强者,最初并未相互吸引,却在时间的酝酿下,发现彼此正是自己在世界中寻找的那个可以无所顾忌说话的人。她们的关系超越了普通友谊的范畴,成为一种“无限接近灵魂伴侣”的存在。
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的“普通”。信中记录的并非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而是每个普通人都会经历的日常:毕业求职的迷茫、职场中的挫败与成长、婚姻生活的琐碎、生育养育的酸甜。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构成了我们真实的人生。仙人球爱水在信中坦言:“我们曾把一个微小的情绪拆开了去剖析,企图了解和解救自我。”这种对日常生活的深度凝视与诚实记录,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个体的普遍意义。
书信作为一种近乎绝迹的交流方式,在这本书中焕发出独特的光彩。与即时通讯的碎片化不同,书信要求书写者沉淀思绪,组织语言,将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感悟梳理成文。污士奇在序言中写道:“因为不是即时通信,往往是把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感想梳理清楚,讲给对方听,所以下笔也会有所思索。”这种缓慢的交流方式,不仅保留了情感的浓度,更成为一种自我审视与成长的方式。
十年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讯方式也从电子邮件更迭到微信主导的即时通讯。两位作者的通信频率也随之减少,正如污士奇所言,“渺小的我们并不能抵御时代的大潮,能在随波逐流中握定方向不至于潦倒沉底,已属不易。”这种变化本身,就是时代在个人生活中的真实投影。然而,尽管通信频率减少,但她们之间的理解与支持却从未减弱,这种超越形式的友情更显珍贵。
这本书也是一面镜子,照见了现代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的共同困惑与坚持。她们讨论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思考女性在婚姻中的自我保持,记录在母职与个人追求间的挣扎。尤其珍贵的是,她们从不避讳展示自己的软弱与失败,坦诚分享那些不愿示人的愧悔。这种毫不伪装的真实,构成了这本书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充斥着成功学与精致生活展示的当下,这本书勇敢地承认了"普通"的价值。坦言:"我们没有成为理想中那么完美的自己,但自认是善良而美好的。"这种对普通生活的肯定与接纳,或许正是这个焦虑时代最需要的解药。她们用十年的坚持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达到某种标准化的成功,而在于真实地经历、真诚地记录、真心地陪伴。
友谊的真谛不在于形影不离,而在于即使远隔千里,依然有人愿意倾听你的每一句“废话”,理解你的每一声叹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这样一本“生活出来”的书,不仅是对两位作者十年坚持的致敬,也是对自己生活的一次温柔回望。这本书就像一座灯塔,提醒着我们:在生活的洪流中,我们都需要一个可以安心说话的人,也需要勇气记录下自己普通却不平凡的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