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新闻呼和浩特 11 月 10 日消息 ( 记者 石茹意 ) 近日,第 77 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的喜讯传到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14 岁少年贾明轩带着他的 " 干旱地区树木自动浇水装置 ",在全球 21 个国家 540 多项发明比拼中,稳稳摘得青少年组金奖。这个从没出过赤峰市的农村少年,一下子把家乡的名字带上了全国热搜,网友们清一色点赞:" 这才是最该追的星 !"
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 ( iENA ) 是全球历史最悠久、最权威的发明展之一,也是全球创新成果展示与商业转化的重要平台,与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展并称 " 全球三大发明展 "。而贾明轩这顶荣誉桂冠的起点,源于一个农村孩子 " 不想让树苗枯死 " 的朴素心愿。
敖汉旗治沙场景(图片来源奔腾融媒公众号)
贾明轩的家乡敖汉旗,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常年干旱少雨,种活一棵树绝非易事。从小,他就常看到长辈们与沙漠较劲——开春种草植树时,要从几里外拉水,再用担子挑、胳膊挎,一趟趟往树苗旁送,挨个给小苗 " 喂水 "。汗水浸湿衣衫,累得直不起腰,可洒在沙地上的水转眼就渗没大半,不少树苗还是熬不过旱季,叶子卷枯后只剩干枝戳在沙里。
每次路过枯树,贾明轩心里就堵得慌。他仰着小脸问妈妈:" 妈,就没有办法能让这些树苗好好活下来吗 ?" 妈妈摸着他的头轻声说:" 你要好好学习知识,将来想办法让咱家乡的沙漠变绿洲。"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2024 年升入初中后,贾明轩主动加入学校科技与生活社团。在这里,他学会用废品制作创意手工,奇思妙想有了落地的可能。今年 3 月备战发明比赛时,他第一个想到家乡的树苗:" 要是有个东西能自动浇树就好了 !" 灵感源于生活烟火。一天看妈妈做饭时,锅里的水蒸气在墙上凝成水珠滑落,物理课学的冷凝知识瞬间 " 开窍 ":空气中的水蒸气,不就是现成的水源吗 ?
贾明轩与父亲一起创作(图片来源奔腾融媒公众号)
说干就干,在爸爸的帮助下,父子俩找来钢管、废旧塑料瓶,捣鼓出 " 第一代 " 装置——顶部装风扇将风导入钢管底部,利用冷凝结水。想法很美好,可实践却不是一帆风顺,四次试验下来,钢管底部连一滴水珠都没有。
贾明轩与作品(图片来源奔腾融媒公众号)
这个装置比贾明轩还高,每次失败都要全拆了逐环节排查。而为找实验场地,周末爸爸骑车带他往返 30 公里回村里:凌晨四点起床埋装置,赶早班车回旗里上课,下午放学后再冲回村里记录数据。手上磨出茧子,衣服沾满沙土,他却从没喊过累。直到第五次改良,当看到装置底部积起一小瓶盖水时,这个 14 岁少年蹲在沙地里,高兴得直拍手。
2024 — 2025 学年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全国总决赛一等奖证书(图片来源奔腾融媒公众号)
这个能 " 感知土壤干湿 " 的 " 智能园丁 ",让贾明轩一路过关斩将:先拿下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一等奖,再顺利拿到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入场券。可新的难题来了——出国参赛的路费、食宿费,差不多是全家一年的收入。妈妈没有工作,全职照顾他和妹妹,爸爸一边和爷爷奶奶种地,一边打零工维持生计。为了不给家里添负担,贾明轩一度决定放弃参赛。
好在爱心从不缺席。学校得知情况后,立刻联系贾明轩父母,表示将全力支持孩子参赛。在承担部分费用的同时,学校又牵头联系爱心企业、红十字会、科技协会等部门筹措资金。最终,这个连赤峰市区都没去过的少年,第一次坐上飞机,带着自己的发明和家乡人的期盼,飞向了德国。
贾明轩在纽伦堡的领奖台上(图片来源奔腾融媒公众号)
从敖汉旗的干旱沙地到纽伦堡的领奖台,贾明轩用一个小装置浇出了治沙新希望,也浇开了乡村少年的梦想。少年强则国强,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贾明轩的金奖里,有对家乡的赤子之心,有百折不挠的韧劲,更有社会托举乡村梦想的温暖。就像他的装置能给树苗带去生机,这份坚持与爱心,也定会让更多乡村少年的梦想,在希望的田野上扎根、开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