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乐章快结束时,琴弦突然断了,乐声戛然而止。一切都太突然了,就算是这样身经百战的大师级独奏家,眼神里也闪过了瞬间的绝望。不过,沙哈姆很快就镇定下来,将演出进行下去。可以说,后两个乐章,小提琴家的演奏、与乐队的配合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度。”
断弦意外成为了试金石,试出了艺术家的专业素养、乐队的应变能力,更试出了上海观众的高尚素质。
10月31日晚,正在演出中的上海交响音乐厅里发生了惊险一幕:美国小提琴家吉尔·沙哈姆在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快要结束时,琴弦突然崩断。
沙哈姆楞了1秒钟之后,努力用中文对全场观众说了一句“不好意思”,然后接过乐队首席马骏一递过来的琴,随后,马骏一又接过后排小提琴手递来的琴,就这样,乐手们一个接一个、一把接一把,从后往前,在平静的气氛中完成了小提琴的温情接力。之后,演出继续。
第一乐章结束后,指挥余隆示意沙哈姆回后台取回修好的琴。在此期间,全场观众安静等待,甚至连一声咳嗽声都不曾出现。当沙哈姆拿着他那把制作于1719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重回舞台时,掌声和欢呼声响起,用最热忱的现场气氛迎接音乐家归来。沙哈姆微笑着全情投入此后的演奏。
沙哈姆和余隆一次次在热烈的掌声中返场谢幕
“太突然了,就算是这样身经百战的大师级独奏家,眼神里也闪过了瞬间的绝望。不过,沙哈姆很快就镇定下来,将演出进行下去。”坐在第一排的田女士回忆。
“沙哈姆是一位非常亲切的音乐家,从上台开始就一直在微笑,在乐队伴奏的时候,他陶醉地听着每一个声部的表演,与其他乐手保持眼神互动。此后的演出氛围棒极了,我从未听过如此细致入微、让每根头发丝都能震颤的‘勃小协’。”在剧院听过多次“勃小协”的田女士感慨。
余隆和沙哈姆在演出中
在演出现场断弦,对音乐家来说是极具挑战的舞台意外,但也给了他们一次展现高超技艺、音乐素养和心理素质的绝佳机会。
这次的断弦事故意外地成为了试金石——试出了艺术家的专业素养、乐队的应变能力,更试出了上海观众的高尚素质。他们用行动证明:上海不仅是拥有顶尖艺术场馆的文化地标,更是拥有世界级观众的艺术沃土。在这里,每一次掌声都传递着城市的温度,每一次安静的等待都彰显着文明的厚度。
指挥家余隆、上交乐手、小提琴家沙哈姆和上海观众共同挽救了今晚这惊险一幕,成功化险为夷。这一刻,舞台上下共同演绎了如今晚的音乐一般动人心弦的篇章。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一场断弦事故成为古典乐现场的试金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