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头条No.97 | 淘宝依然能战

商业头条No.97 | 淘宝依然能战

2025-10-31 动态更新

界面新闻记者 | 程璐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阿里的重要战役经常在同一个会议室里发生。

陈帆推门走进“淘宝闪购”闭关会议室时,抬头看到了熟悉的门牌名——与他多年前参与“All in 无线”“春节红包”时看到的一样。那一刻,久违的压迫感与兴奋感同时涌上来。陈帆在阿里十多年了,熟悉的房间名让他想起阿里史上那些重要的时刻。

过去十年,阿里的对手一直在变。它曾与京东争夺电商平台霸主,曾被新兴势力拼多多蚕食阵地并超越市值,也在短视频与新流量平台的兴起中感受到巨变的逼近。

现在,它最新的对手变成了美团。

4月30日,阿里正式加入外卖与即时零售大战。淘天整合饿了么的供给,把“小时达”升级为“淘宝闪购”。“闪购”一词早在2018年就被美团提出使用,但用户认知尚未定型。淘宝把“闪购”直接放在首页一级入口,资源极大倾斜,战役迅速铺开。

自此,陈帆就和同事们一起进入了“战时状态”。另一位淘宝闪购员工王睿回忆,4月中下旬到5月,几乎全员加班,产品原定夏季上线,但时机不等人。直到6、7月战事进入中段,团队才有时间轮流调休。

“刚开始,大家对于这个市场究竟有多大、我们能做到什么样都看不清楚,心里没底。”王睿说。但在拿到初期的数据反馈之后,团队信心回来了。

2025年夏天,阿里拿到一场比较关键的胜利。8月“秋天第一杯奶茶”的节点后,淘宝闪购披露日订单峰值突破1.2亿单,峰值一度超过美团。在经历了过去900多天的内部改革震荡、外部市值被对手超越的阵痛后,阿里等待这样一场提振信心的胜利,确实太久了。

这场胜利与阿里的组织结构调整同频。2024年11月21日,国内外电商主业整合到蒋凡手下。仅中国电商与国际电商两个集团,年营收就超过5300亿元。不到一年的时间,蒋凡便用淘宝闪购这场硬仗,对内向阿里12万人重塑了“阿里能战”的信念。

在这个时点,业务胜利比短期财务数字更重要。资本市场也给出过反馈:8月29日收盘,阿里巴巴美股价大涨12.9%,收报135美元/股,创下距2023年3月以来的最佳单日表现。

阿里为何重注即时零售?蒋凡又如何执棋并快速落地? 这是这场战役背后值得寻求的问题。

阿里电商事业群首席执行官蒋凡 来源:阿里巴巴官网

低迷下的时机

要理解这场战役为何如此关键,需回溯阿里一段漫长而低迷的阵痛期。

2020年市值抵达峰值之后,二十年高增长红利消失,再加上疫情、反垄断等冲击,重压落在阿里身上。更关键的是,新对手开始侵蚀阿里电商基本盘。拼多多用更低的价格切入庞大的下沉市场;抖音用内容和流量改变了货架电商的交易逻辑。阿里面对外部压力,也曾出现内部士气下滑与方向的迷茫。

2023年,时任CEO张勇力推“1+6+N”分拆改革,期望各业务提高自驱力。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电商板块力量被分散,各自为战,也难以打出硬仗。到同年末,阿里市值被拼多多首次超越,这也让阿里管理层痛定思痛。创始人马云更是鲜见地在内网分享长文,他指出阿里最核心需要的变化,不是去追赶KPI,而是认清自己,重回客户价值轨道。

过去一年,马云为阿里明确了“回归互联网、回归用户、回归淘宝”的方向。新任CEO吴泳铭把重心放在“用户为先,AI驱动”,聚焦两大核心:电商与云计算。大电商集权到蒋凡手下,淘天内部也推进了管理团队年轻化,对组织结构、业务策略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年底前,集团相继处理高鑫零售、银泰等资产。

时间拨到2025年开年后,京东外卖高调下场,客观上为市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用户教育。它证明了市场对补贴的高敏感性,为阿里入场创造了时机。

淘宝在4月入场。他们的策略是先不惜代价冲击单量,以规模为先,在过程中继续迭代组织、磨合业务,以避免伤及用户体验,比如出现大面积的延迟履约等问题。

在收购饿了么七年之后,阿里已经积累起一套成熟的外卖运营履约体系,这也是其能快速反应的基础。在这个过程里,蒋凡更多是方向上的把控,在业务落地执行层面,淘宝闪购的部分产品、运营、地推,都是直接沿用饿了么的团队,补贴和营销则背靠大淘宝及其品牌资源。

一位接近淘宝闪购的人士向界面新闻评价称:“确实要感谢京东在前方扛了一波压力,他们让我们看到,完全可以用强补贴的方式快速撬动市场。外卖不是统一的宏大战场,而是一个个区域性的局部市场,在效率差距不大的前提下,持续的补贴有机会转化为局部区域的供应链优势。”

蒋凡的决策风格一向是快、准、狠。他遵循“60分万岁”的原则,将精力集中于最关键的事情,这也带来了淘宝闪购战略上的高效执行。“闪购”得到充足的资源:淘宝流量全力支援,预算从百亿级拉到更高,线下广告快速铺开,顶流代言密集上线。

“一个阿里”——这也是过去这个巨头最擅长的事情。

蒋凡用合在一起的淘宝闪购,交出了证明其执行力的一条增长曲线:据淘宝闪购官方披露,其上线6天超1000万单,上线27天超4000万单;到6月底,订单超6000万单;到了8月,其日订单量峰值达1.2亿单。

制图:何苗 数据整理:周末

这也是一次窗口期判断——马云曾在内部高管闭门会上阐述阿里重投即时零售的根本原因:即时零售与本地生活在中国还有增长空间,服务业数字化仍不充分,大平台可以通过更高频的服务把关系链条再度收紧。

阿里重新选择了一个高频入口,用它反哺主站,延长用户停留时间,并试图撬动品牌与中小商家的新场景。

组织之战

陈帆回顾了阿里过去也曾经参与过的本地生活战争,“以前就是因为有太多竞争视角了,只盯着对手,反而只创造了短期价值。今天我们的关注点放在消费者和商家身上,不是为了打败谁,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在闪购战役之后,内部氛围也随之改变,“Do the right thing”(做正确的事)被频繁提及。

过去,资源在阿里不同业务之间拉扯,现在把电商主业的指挥权收束在一个指挥部。蒋凡负责用户、商家、履约一整条链路,才能把优先级排成一条线——淘宝闪购的入口和预算资源才得以被快速聚拢。

组织氛围也在恢复。5月8日,集团打通内部论坛权限,淘天、阿里云、大文娱、菜鸟、钉钉、飞猪、国际业务的员工,时隔两年又在内网重聚,被外界视为“精神信号”。6月23日,饿了么、飞猪并入中国电商事业群,业务划分收拢为四大集团。吴泽明(花名范禹)继续担任饿了么董事长兼CEO,庄卓然(花名南天)继续担任飞猪CEO,均向蒋凡汇报。

虽未明说,但“1+6+N”已经相当于被扫进了历史角落。

界面新闻了解到,最早正是范禹和淘宝平台总裁处端反复磨合淘宝闪购的细节与团队。内部人士认为,这种高层级的默契配合,是打破壁垒的前提。

最高层的支持无声但有力。这一年马云频繁现身集团重要业务,但又极其低调不曾公开露面。一个细节是在淘宝闪购的高管签名制服上,签名的不是马云一人,还有另外三位核心决策者:吴泳铭、蒋凡、吴泽明。“创始人虽然不公开发声了,但大家又都知道,他的存在给了很多信心。签这几个人的名字也是一种认可和背书。”王睿表示。

在外卖战场快速拿到结果后,淘宝闪购乘胜追击,下一步棋指向了到店业务。这也被外界看作是对美团后方“粮仓”的偷袭——在美团的营收利润结构里,到店业务常年占据利润比例大头。

8月,在淘宝闪购团购的闭关项目室内,组织上的融合更进一步。像陈帆一样,来自淘宝闪购前端、后端,甚至支付宝、高德等跨BG的阿里员工,所有人都被物理性地聚集在一起,做项目的闭关攻坚。

“在阿里内部,我已经好久没有感受到这么高的协同效率了。”陈帆对比道,“以前正常迭代按月算,现在是以天推进,业务、产品、技术不再需要走冗长的流程,直接面对面对接。”

而跟前几次大战相比,今天阿里整体的策略显得更为成熟。陈帆说内部复盘发现,当初其实有很多地方没有看透,回归价值,看重消费者的体验和商家的经营效率,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制图:何苗 数据整理:周末

淘宝归来

“闪购”的胜利给阿里带来喘息与士气,但淘宝要承担更大的目标。

淘宝要把自己变成大消费的入口。阿里很清楚,外卖只是个毛利很薄的“苦生意”。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在《晚点LatePost》的采访中说,美团的OPM(运营利润率)只有三点几,外卖大战开打后,高额补贴和广告投入更是让三家平台增加大量现金支出。

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美团收入同比增长11.7%,但调整后净利润同比暴跌89%。而阿里整个中国电商集团的EBITA(息税前利润)从去年的487.5亿下降到了今年的383.9亿,同比减少了约104亿元,自然也是受淘宝闪购的影响。

对战几方的决心和目标显然不同。美团这些年一直试图用外卖扩展用户消费的边界,而对于阿里或者京东来说,外卖是反哺主站的额外流量来源,甚至不仅是高频带动低频,还可以用大消费平台实现“一鱼多吃”,覆盖用户的全场景消费。

在闪购大战之前,淘宝主站已经开始调整,做自己更擅长的事:回归货架电商,把GMV(商品交易总额)重新放到核心位置,服务优质品牌商家与高净值用户。同时,营销节奏与促销节奏更日常化,大促不再只靠少数几个“峰值日”,而是用更密的波峰提高整体效率。

数据层面,闪购的确有效拉动了淘宝主站的流量:8月,闪购拉动淘宝App的MAU(月度活跃用户)同比增长25%,日均活跃用户数(DAU)增长20%。据QuestMobile监测,今年7月,淘宝APP的DAU同比去年7月增长了17%,与拼多多的日活差距从今年4月的500万拉大到7月的5000万。

闪购对于阿里生态下的其他业务也有明显带动。接入闪购后,天猫超市半日达订单同比增长50% 、盒马上线订单同比增长70%。 但是具体这个业务能给主站电商大盘带来多少的交叉销售,外界看得仍不够清晰。

第二季度阿里刚刚入场,财报表现也只是逐现端倪。2025年二季度,阿里中国电商集团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10%至892.52亿元,蒋凡在财报电话会上明确表示,闪购带动手机淘宝用户活跃度增加,直接拉动广告收入上涨。

从淘宝整体视角来看,大账单可能会迎来不错的增长,但是闪购也是一笔不菲的投入,要判断这笔“确定性支出”是否物有所值,还待三季度淘天电商GMV的增长和营销费用率披露。

面对当下的双11,淘宝闪购和核心主站如何配合,在其内部也将迎来一次大考。在双11发布会后的采访中,天猫总裁家洛表达了阿里的观点——不会是左右手互搏,这是个巨大的增量空间机会。家洛透露,闪购和AI的增量效果,已经在双11之前看到初步的验证和落地。

在刚刚过去的双11发布会上,淘宝天猫对外输出了AI进展。目前,淘宝天猫平台的算力较之前提升了40倍,货架电商的核心基础——20亿商品已经重新被AI理解组织,搜推广也完成了AI化的改造,融入了大语言模型。对于阿里百亿级的电商大盘来说,搜索推荐的广告效率哪怕提升1%,一年也能撬动可观的收入增量。

与此同时,蒋凡管辖下的国际商业板块也在与国内电商加速协同。据界面新闻了解,业务层面,阿里旗下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已经和天猫完成系统打通,速卖通也在针对天猫商家推出品牌出海计划,未来天猫的货品通到海外,已经提上日程。

重庆李子坝地铁站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团队协作层面,范禹向界面新闻表示,在大的阿里体系下,会结合团队自身特点与擅长能力,去做自然分工,共享基础能力,希望发挥业务1+12的效果。用户体验视角是不分“端”和业务的,最终所有团队协作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消费者体验和助力商家增长。

美团仍是淘宝闪购最主要的对手,但这个对手是非常难啃的骨头。外界的一个核心判断是,王兴与美团是从最惨烈、最艰苦的行业中厮杀出来的,擅长于苦活、脏活、累活,其组织更具韧性,更适合一场比拼耐心和运营效率的“苦战”。而阿里的组织架构则更擅长于宏大的战略布局和商业模式创新。

“对于闪购之战,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争取第一,维持心智。”王睿告诉界面新闻。这场竞争最终可能演变为,在补贴烈度极高的阶段,各方原有的效率差异会被暂时掩盖;只有当竞争回归理性时,每单1-2元利润的细微效率差距,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一位接近美团的人士则向界面新闻评价称,他们将即时零售看成一场长期战,甚至以三年、五年长周期的耐心心态,等待补贴战过去,最终再以低成本快速收拢用户。

回过头看,淘宝闪购是阿里一次宝贵的“破局”。从激进分拆到收拢回归,阿里用三年时间进行了一场巨大的组织转向。最终,在2025年通过一场闪购战役,阿里似乎终于找回了那个“招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自己。

一位阿里中层员工告诉界面新闻:“我觉得,经过过去三年的调整,到现在已经脱胎换骨了,我们走过了经济周期低谷期,已经进入上行周期。这场战争,其意义远超订单数字本身,它关乎信心,关乎方向,更关乎阿里人能否重拾‘相信’的力量。”

“淘宝归来”,并不仅仅是复述一家公司的起伏与转身,它更像是讲述巨头在新的周期中,如何找到方法,重新入局。

十年前,中国互联网公司比的是“谁跑得更快”;今天,比的是“谁还在动,谁还能变”。回望这个周期,各个巨头都经历过高点的回落。当行业走过了红利期,走到了要“精打细算”的阶段,大家都在寻找方法:还能怎么增长?怎么赢回用户?答案可能没有捷径:回到用户真正需要的地方,从基础能力做起。

这或许是未来巨头们要学会的东西——不依靠惯性,不依靠已经拥有的东西,靠重新判断,重新出发。

(陈帆、王睿皆为化名)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商业头条No.97 | 淘宝依然能战》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