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再战》中的音乐:现代主义与怀旧情结的交响

《一战再战》中的音乐:现代主义与怀旧情结的交响

2025-10-24 动态更新

目前正在国内院线热映的《一战再战》(One Battle after Another)是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简称PTA)暌违23年来的又一部以当下为背景的作品,上一部是2002年的《私恋失调》。不过,影片的整体风格依旧遵循PTA一贯崇尚的怀旧主义,假如不是临近片尾出现主人公鲍勃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的桥段,将它的时间背景往前推个十年二十年也毫不违和。至于它的主题,也并非仅仅着眼于眼下的政治现实,诚如PTA本人所言,“这故事 20 年前能讲,中世纪能讲,即便放到太空也照样成立”。如果要说这部电影里有什么元素真正踩在现代主义的脉络上,那或许就是它的配乐。

从剧本开始的配乐创作

《一战再战》的配乐照例出自“电台司令”乐队(Radiohead)的吉他手强尼·格林伍德(Jonny Greenwood)之手。PTA的前五部作品包括《血色将至》《大师》《性本恶》《魅影缝匠》《甘草披萨》的配乐也由他操刀。此前,PTA和音乐人迈克尔·潘(《不羁夜》《赌城纵横》)及乔恩·布利昂(《私恋失调》《木兰花》)都有过合作。不过,在遇到强尼·格林伍德之后,他似乎再也无须费心寻找配乐搭档。当然,他也投桃报李,帮“电台司令”拍了《Present Tense》《Daydreaming》等好几部MV。

《一战再战》原声大碟封面

强尼·格林伍德和“电台司令”的主唱汤姆·约克(Thom Yorke)曾在一次访谈中透露他们与PTA相识的经过。“当时我们正在洛杉矶录制专辑《Hail to the Thief》,他邀请我们参加《私恋失调》的内部观影,原因在于这部电影的名字来自汤姆创作的一首歌曲。后来,他先是在电影里用了一首我写的古典乐,然后又问我能不能再来点类似的音乐。当时,我既不了解他,也不熟悉他的电影,只是想找个跟大型管弦乐团一起演奏的机会而已。”强尼·格林伍德透露。

虽然强尼·格林伍德说得轻描淡写,但他们的合作方式其实一点也不随便。配乐家的创作方式各有不同,有人只要听导演聊一聊故事梗概或想要的感觉,转头就能大笔一挥,音符跃然纸上(比如莫里康内、汉斯·季默);也有人非得先看影片的粗剪,灵感才能开闸(比如约翰·威廉姆斯、霍华德·肖、托马斯·纽曼、亚历山大·德斯普拉)。而强尼·格林伍德则是深度渗透PTA创作一部影片的每一个环节,类似基耶斯洛夫斯基与普列斯纳的合作。

2018年,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左二)与伴侣玛娅·鲁道夫(左一)、强尼·格林伍德(右二)与他的妻子Sharona Katan一同出席奥斯卡颁奖典礼。

就拿《一战再战》来说,格林伍德从影片筹备初期便参与其中。2023年底,他就拿到了剧本,先根据剧本谱曲;之后到了实际拍摄阶段,PTA会在片场配合影像播放格林伍德预先写好的音乐,使剧组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影片的氛围与情绪走向。在当天拍摄结束后,PTA与格林伍德还会根据所拍的素材,进一步调整、挑选音乐片段。

“强尼的音乐总是独特而别具一格。我们在拍摄前就能提前感受到影片将走向哪里、紧张感如何建立、我们又该如何维持这种张力——能这样工作真是一种奢侈,而这全因为强尼总是比我们领先几步。”PTA日前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如此评价自己的老搭档。

洛克乔上校出场时的主题旋律采用管弦乐。

《一战再战》全片的配乐中弦乐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不难想见,这应该是出于PTA的授意。2017年,《魅影缝匠》拿到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提名(结果输给了亚历山大·德斯普拉的《水形物语》)后,强尼·格林伍德就在一档播客节目中透露,PTA在他为影片谱曲时对他用了激将法:“你们电台司令的音乐怎么一点也不浪漫。拜托,你身上肯定还有点浪漫气息吧,给我多搞一点弦乐。”

这次《一战再战》的配乐主题显然不再是浪漫,而是戏剧性的变奏,对应着革命者既激情四溢又暗流涌动的生活。片中最有厚度的音乐正是与片名相同的主题曲,先是由单音重复的钢琴拉开序幕,继而引出恢弘的管弦乐章。这首曲子在西恩·潘饰演的洛克乔上校与蔡斯·英菲尼迪饰演的薇拉首度见面准备进行DNA配对时奏响,仿佛预示剧情的高潮一触即发,天大的秘密将就此揭开,也加重了银幕下观众的紧张情绪。

片中,薇拉的主题旋律为一段清澈回转的吉他独奏。

片中的每个角色也有各自的主题旋律,西恩·潘出场时的管弦乐带有浓重的撕裂感,据《The Playlist》披露,它来自PTA的“前任”乔恩·布利昂(Jon Brion)过去为他所写但最后没有采用的一段音乐;由贝斯和小提琴演绎的帕菲里娅的主题旋律,带有某种宿命色彩;而薇拉的主题旋律则是一段清澈回转的吉他独奏,带着片中少有的温情脉脉。

鲍勃逃亡的整个过程中响彻极简风的钢琴配乐。

当然,最有存在感的配乐还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主人公鲍勃的主题旋律。那段极简风的钢琴配乐从他经过地道逃出家中开始,一路跟随他兵荒马乱地不停辗转超市、空手道馆、收容非法移民的杂货铺、屋顶的动线,直到他从树上落下被移民局抓到为止,在这段时长超过30分钟的片段里响彻不停。虽然它的旋律只是简单地在几个琴键之间反复敲击,但节奏仿佛炸弹倒计时器一般,将鲍勃逃亡中的紧迫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带着一丝滑稽的调性,对应他背不出暗语和找不到地方给手机充电的窘境。

歌曲与叙事的互文

如果说《一战再战》的配乐走的是现代主义路线,那么其中选用的歌曲又突显了浓重的怀旧情结。这两种看似矛盾的风格在片中以近似复调的形式达成清晰与丰饶的并存。

帕菲利娅和洛克乔床戏的背景歌曲来自谢利斯合唱团的《Soldier Boy》。

片中出现的歌曲数量相当惊人,总共超过了十首,而且其中不少与叙事构成互文的关系。比如帕菲利娅和洛克乔那场既搞笑又饱含隐喻色彩的床戏,背景歌曲是1960年代黑人女子合唱团谢利斯(The Shirelles)的名作《Soldier Boy》,甜美的女声将支配地位的调转后的反讽效果拉满。还有为了反映鲍勃的无能与颓废,当他坐在车里为了去见薇拉的老师而做着心理建设时,背景响起了钢铁丹乐队(Steely Dan)发行于1972年的歌曲《Dirty Work》(收录在专辑《Can’t Buy A Thrill》中)。这并非钢铁丹唯一一次在电影中出现,之后鲍勃跟薇拉解释他在酒吧打诨到凌晨三点才回家时用到的借口就是酒吧里的乐队回收了一批当年钢铁丹用过的乐器。

吉尔·斯科特-赫伦的《革命永远不会上电视》收录在专辑《Pieces of a Man》中。

全片最重要的一首插曲非《革命永远不会上电视》(The Revolution Will Not Be Televised)莫属。它的歌词(“绿野情,贝弗利山人,胡特维尔社区/将不再有半点重要性/女人们也不会关心/迪克和简是否在《寻找明天》里上了床/因为黑人将走上街头/去寻找更光明的一天”)正是鲍勃和帕菲利娅所属的革命团体法式75的接头暗号,最后薇拉也是靠着它辨别出孰敌孰友。

乍听之下,这很像是近年创作的一首说唱歌曲,但它其实是由说唱乐先驱吉尔·斯科特-赫伦(Gil Scott-Heron)创作的一首诗歌。最早的录音版本收录于斯科特-赫伦1970年发行的专辑《Small Talk at 125th and Lenox》里,以诗朗诵加康佳鼓与邦戈鼓伴奏的形式呈现。到了1971年,斯科特-赫伦将它重新编曲,加入贝斯和爵士长笛,并重新收入专辑《Pieces of a Man》中。《一战再战》中采用的就是后一版。

歌词中的“绿野情(Green Acres),贝弗利山人(Beverly Hillbillies),胡特维尔社区(Hooterville Junction)”,是三部20世纪60年代热播的白人乡村喜剧。斯科特-赫伦借以讽刺当时明明是黑人平权、反越战等社会运动如火如荼之际,但电视上却只有粉饰太平、与黑人抗争的现实格格不入的电视剧。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进步的社会思潮其实已经侵入电视制作领域,1971年美国荧屏掀起了一场“乡村清洗”运动,这三部讴歌虚假的田园牧歌的剧集全都被砍。

而到了《一战再战》中,《革命永远不会上电视》这首歌正是对政府高官组成的白人至上主义组织“圣诞冒险家”的绝佳反击,也暗示着他们终将土崩瓦解的结局。今年,《滚石》杂志重新评选“史上最伟大的100首抗议歌曲”,《革命永远不会上电视》排在第14位。

《革命永远不会上电视》在片中总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影片开场法式75成功执行任务后,还有一次就是在片末演职员表出现时,足见其对于这部电影的意义。事实上,片尾演职员表滚动中总共用到三段音乐,另两段同样值得一书。

片尾演职员表名单中的背景歌曲来自艾拉·菲兹杰拉德演唱的圣诞颂歌《God Rest Ye Merry Gentlemen》。

紧接着《革命永远不会上电视》之后的第二首歌曲是自15世纪流行的圣诞颂歌《God Rest Ye Merry Gentlemen》。历史上有难以计数的歌手演唱过这首在西方家喻户晓的歌曲。《一战再战》特意采用了黑人爵士女伶艾拉·菲兹杰拉德(Ella Fitzgerald)的版本,何尝不是在打脸片中的白人至上主义组织?

强尼·格林伍德(左)和汤姆·约克

配合演职员表的最后一段音乐则是名为《Mean Alley》的纯配乐。这首吉他与交响曲的复调由强尼·格林伍德和汤姆·约克联合创作,也是后者首度参与PTA的作品。曲子溢出的感伤之情,正与末尾彩蛋怀念已故制片人亚当·索姆纳(Adam Somner)的桥段不谋而合。亚当·索姆纳堪称是好莱坞的金牌助理导演兼制片人,与斯皮尔伯格等名导长期合作,更是自《血色将至》起就成了PTA班底的固定成员。他不幸于2024年因病离世,当时《一战再战》正在拍摄中。

法式75成员抢劫银行失手后逃避警察的追车戏是片中少数没有背景音乐的桥段。

粗略估算,音乐几乎覆盖了《一战再战》全片90%的内容。观众对于如此高密度配乐的感受性,恐怕也是见仁见智。不过,片中有一段情节却意外没有加任何配乐,就是开场法式75成员抢劫银行失手后逃避警察的追车戏。这场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威廉·弗莱德金的《法国贩毒网》中那场教科书一般的追车戏。虽然唐·埃利斯(Don Ellis)以自由爵士为《法国贩毒网》打造的前卫激进的音乐气场很有独创性,但吉恩·哈克曼在纽约布鲁克林街头左闪右避追逐轻轨的这场戏却没有采用任何配乐,银幕上此起彼伏的声音只有汽车的喇叭、引擎的轰鸣与刺耳的刹车声。从这一点上看,身为迷影者的PTA,为了向经典致敬而采用相似的做法也不足为奇。

总而言之,《一战再战》中的音乐充分渗透着PTA的创作动机,就跟这部影片的其他元素一样,兼具值得深入解读的多层语义结构,相信有机会二刷或者三刷的观众更能领略其中的妙处。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一战再战》中的音乐:现代主义与怀旧情结的交响》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