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人形机器人的价格门槛,这次被拉到了1万元以下。
10月23日晚8点,松延动力推出的消费级人形机器人新品小布米Bumi正式开售,预售价9998元,成为首款将价格带入1万元以内的人形机器人。界面新闻记者获悉,截至24日12时,小布米已售出300台。
松延动力创始人、董事长姜哲源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便宜绝不意味着低端”,“小布米的性能优于一些售价数万元的同类产品”,并否认这次定价是在发动“价格战”,而是为了以更亲民的价格触达更多用户、探索新的应用场景。
根据官方介绍,小布米主打小型化设计,高94厘米、重12千克,采用高强度塑料躯干和外壳、局部铝合金件,定位于娱乐陪伴、教育、展览展示,具备行走、奔跑、舞蹈、语音交互、语音控制、示教、App控制等功能。
“人形机器人本身就不应该那么贵。”在采访中姜哲源如此直言。
他引用马斯克的一个理论,如果把一台产品所用材料的重量乘以原料期货单价,可以得出其理论最低成本。
“对我们来讲,人形机器人本质是塑料、铝、铁、铜线、磁铁加芯片,没有特别多别的东西,所以本质上价格可以降下来。”姜哲源说。
据其介绍,松延动力通过几项策略将成本压缩至万元以内:首先,大量采用成本更低且更轻量化的复合材料;其次,重量低至12千克,为降本提效打下基础;再次,整机几乎所有核心部件均为自主研发,包括控制器等关键部件都由公司自行设计制造,实现了关键技术国产化,大幅降低了对昂贵外部供应的依赖;最后,则是该产品主动压低产品毛利率,以规模效应换取成本优势。
这一定价成为了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新低价带。
在此之前,业内量产的人形或仿生机器人售价普遍处于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的区间,定价几万元已相对平价。
当然,近来也有一定的价格下探趋势。宇树在今年7月发布了轻量级人形机器人Unitree R1,起售价为3.99万元人民币;10月24日,加速进化正式发布Booster K1新机器人,限时2.99万元起。
横向对比来看,消费级四足机器人,也就是机器狗,技术已相对成熟,此前价格最低也维持在万元级别左右。从这一角度看,小布米不到1万元的价格切入,将人形机器人的门槛拉低到与部分机器狗相当的水平。
这是否意味着一场关于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战”要来了?
对此质疑,姜哲源明确表示,这并不是一场“价格战”,而是在全新的价格区间探索产品应用。
“如果我卖机器人4万,别人卖3万5,这算内卷价格竞争;但真正把价格做到另一个价格带,进入新层级,不算恶性价格战。这是在不同价格带下探索新场景,跟价格战没关系。”姜哲源表示,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现在还没有到要打价格战的阶段,“我们是在探索新场景,定义新价格带的产品。”
低价的背后,反映出现阶段消费级机器人市场的一些趋势。
一方面,服务机器人正迎来全球增长热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10月发布的信息显示,2024年全球消费级服务机器人销量接近2000万台,同比增长11%,其中家庭清洁等家用机器人是主要增量来源。
消费级机器人的需求扩张,使得行业有动力快速压低成本、扩大规模,以争夺新兴市场。
另一方面,目前市场上一些企业的确开始选择“小尺寸、准消费级”的差异化路线来切入市场。
姜哲源观察到,在实际交互中,全尺寸,即接近人高的机器人往往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甚至恐惧,而高度不到1米的小型机器人更加亲和、有趣。
“我们把尺寸做小,一是能把性价比做到极致,二是在物理世界中机器人运动性能与尺寸负相关,尺寸越小运动性能越好,尺寸对成本控制、机器人亲和力都有重要意义。”姜哲源说。
按照他的说法,小布米处于消费与非消费之间地带,是一款准消费级产品。
当然,对松延动力而言,团队相对务实地看待小布米的意义。姜哲源认为,目前推出低价人形机器人的目的并不在于立即去“变革社会”,而是在于先让更多普通人能够“摸得着”这一前沿科技产品,提升大众对人形机器人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行业前景方面,姜哲源认为消费级人形机器人的落地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但价格下探将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如果一个产业价格一直维持高毛利,不健康。大家逐渐把价格降下来,对人形机器人普及、大众认知人形机器人是好事。”姜哲源预计,未来所有厂商的产品定价都会持续走低,最终趋于合理的利润率水平,这一过程将倒逼上游供应链同步降本,从而惠及整个机器人行业生态。
姜哲源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引用业界观点,2030年左右或将迎来人形机器人的iPhone时刻,即像智能手机普及那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应用。
未来,人形机器人将从少数人尝鲜走向普通家庭。而姜哲源判断,这场变革中,中国有望扮演引领者的角色,“中国在硬件测试上全面碾压全球任何国家,第一个真正把机器人规模化、批量化迈进家庭的国家,一定是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