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ID:ertoumu893),作者:九边,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如果大家对社会稍微有点观察,就能注意到,这些年先是女权崛起,然后结婚率不断下降,最近男性也在 B 站搞觉醒,让人不禁在想,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今天就聊下这个话题。
要理解这场革命,我们得先把自己从眼前的网络骂战中抽离出来,站到一个更高的历史维度上看问题。
想象一下老家的村子,这种存在了几千年的组织,特点是极其稳定,但也极其单调。家庭作为这种组织的细胞,核心 KPI 只有一个,那就是:活下去,生娃,保持延续。
男人是主要劳动力,负责种地、打架、对外打交道,也就是 " 外部生产 "。女人是核心运营官,管做饭、织布、带孩子、处理家族邻里关系。分工明确,目标一致,尽管很苦,但离开谁都转不灵。
多说一句 " 打架 ",古代农村是极其残酷的,为啥会有 " 吃绝户 " 一说?因为你家没人了,对别人没威胁了。这也是为啥古代讲究 " 多子多福 ",因为孩子多,尤其是男性多,威慑就大,别人不敢惹你们家。
男人没了女人,回家冷灶凉炕,衣服破了都没人补,这日子没法过。
女人没了男人,地里没收成,遇到事儿没人出头,生存直接受到威胁。
所以,哪怕感情并不好,也得凑合过。不是因为爱得多深,而是算盘一打,拆伙的代价实在太高了。
此外孩子也得有,没孩子别人会说你俩有毛病,而且等老了确实没人养,会被人吃绝户。
而且 " 熟人社会 " 也是个巨大的压舱石,不到万不得已,你不敢结婚打光棍,或者闹离婚,那你在村里就得社会性死亡,寸步难行。这种强大的外部监管,强行维持古代那种制度的运转。
这也是为啥以前大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也一定要结婚,熟人社会里,不结婚真不行。结了婚就得要孩子,没孩子也不行,生不出孩子在别人面前真抬不起头。
所以,那时候的男女,心里都很清楚:
男的认了 " 供养者 " 的命。他累死累活,挣的每一分钱都投入这个共同体,为啥?指望着老婆在家伺候自己的爹妈,将来儿子养老送终。他的付出,是有明确预期回报的长期投资。
女的认了 " 内务主管 " 的命。她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一个安全的庇护所和社会的认可。
也就是说,以前婚姻制度是一种在残酷生存压力下,双方都没得选的、高度理性的合作。东亚尽管长期极度内卷,但婚姻极度稳定,也是这个原因。
但是婚姻这东西,天然有个毛病:它是个纯输出系统。
也就是两口子需要拼尽全力输出,把能量输出给了孩子和老人,还得给国家交税,属于一个剥削年轻人供养老人和小孩的系统,所以婚姻里两口子一般都不爽,因为你们都是供给者。除了少数有钱的,绝大部分人的婚姻是很难幸福的。
直到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把这个状态给打破了。
尤其城市化,干了一件石破天惊的事:它把这艘叫 " 传统 " 的破船,开到了岸边上,给了船上每一个人离开的权利和勇气。
从此以后,个人生存,越来越不再依赖于那个共同体,传统熟人社会也迅速解体了。当然了,欧美这个过程走了两三百年,咱们用了二三十年就走完了。
对女人来说,机会也来了。工厂、写字楼、服务业,创造了大量她能干的工作。
一个女人,靠自己双手,能挣钱了,能经济独立了,没必要天天去受气。更厉害的是,城市把一切都 " 外包 " 了。
以前需要丈夫才能干的事——水管坏了、要搬家、被人欺负了——现在可以找物业、找搬家公司、找警察。婚姻对女人已经没了实用价值。
对男人来说,最爽的一点是:那个烦人的熟人社会终于没了,自己从此成了无监管状态。你跑到北京上海,住进钢筋水泥的格子间,谁管你结不结婚、生不生子?你只要自己挣的钱够交房租、够吃饭,就能活。你父母敢逼你,你就让他们在北京上海买房,立刻闭嘴了。
来自老家的道德压力,隔着上千公里,基本失效。这时候,男人突然回过味来了:" 我为什么非得把我挣的所有血汗钱,都毫无保留地投进那个叫‘家庭’的项目里?我给自己花不香吗?" 以前当供养者是没得选,现在他发现,自己可以单干了。
这就产生了那个著名的 "Fxck You Money" 效应。这个词原本意思是职场里的人攒够了一笔钱,就不再惯着领导,如果领导给自己脸色,就当面骂领导 "fuck you" 然后走人。
以前婚姻里,尤其女性,想跑又跑不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法自己养活自己。如今她们也出来工作,钱不是问题了,受不了就要跑路,所以婚姻的稳定性大打折扣。当然了,这里并不是责备女性,事实上这是一种进步,受苦却跑不了,那才是纯悲剧。
更麻烦的是,随着社会保障的崛起," 结婚生子,养儿防老 " 这最后的一条防线也崩了,大家发现不生孩子,好像也没啥问题。以前熟人社会的风言风语,以及养儿防老,这些问题都消失了。
此外城市生活成本高得吓人。房子、车子、孩子教育,成了新时代的 " 三座大山 "。一结婚,就意味着立刻背上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算计,算计自己投入婚姻里,到底是赔了还是赚了。
这就犯了个婚姻的大忌,上文也说了,婚姻是个纯输出系统,你要是算利益,除非家里出贵子,否则谁算谁输。
一番算计,结婚越看越像是个高风险、低回报,甚至大概率负收益的投资。于是结婚率和生育率,伴随着各国的现代化进程都崩了。这不是咱们自己的问题,是全世界所有启动现代化国家的通病,只是东亚更加严重一些。
大家也看出来了吧,反直觉的一个问题是,婚姻真不能建立在爱情基础上,建立在爱情基础上,那就得接受它跟爱情似的,说没就没。所以各国一旦开始 " 自由恋爱 ",结婚率就得崩,顺便离婚率就要上升。再重申一遍,咱们依旧是陈述事实,我当然还是支持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婚姻。
有人说互联网激化了矛盾。其实不对,互联网是给已经存在的矛盾,浇上了汽油,还给了个大喇叭。
它让 " 沉默的真相 " 被看见了。以前,一个女的在村里被家暴,苦水只能往肚子里咽。现在,发上网,全网都能看见,能共情,大家跟她一起骂,形成了周期性的舆论潮汐。
同样,一个男的在婚姻里被压榨,他的委屈也能找到听众。只是有些时候不是他想听的,比如有个什么小明游戏主播,做自己媳妇的舔狗,最后舔到一无所有,离婚净身出户,发出来之后被全网男性群嘲。
互联网把无数个体的微观痛苦,汇成了宏观的声浪,让大家都意识到 " 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受苦 ",于是凝聚力更强,火气也更大了。
而且它提供了理论武器和话语体系。为什么一些女性思潮传播这么快?因为女性确确实实在过去千年里属于被压迫的那一群,所以她们反抗最厉害,发达国家都这么过来的。
同样,男性也觉得委屈啊,于是 " 供养者 " 的说法也出来了。互联网成了战场,双方都拿着最先进的理论武器互相攻击。
但归根结底,互联网只是把那个最根本的、源于经济基础的结构性矛盾,用最戏剧化、最撕裂的方式,摆在了台面上。没有互联网,这矛盾也一样存在,只是没法分阵营,不会吵得这么难看。
那未来咋办?要么升级,要么散伙。
婚姻这制度会消失吗?大概率不会。一尽管婚姻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都不太爽,但确实还有一部分确实感情非常好的,能从家庭和孩子那里获得巨大情绪价值的人,他们是一定要结婚的。
同理有一部分人是死都不会结婚的,因为他们可能条件不好,选不到真正想要的人,从两性关系里很难获得什么好处。
此外婚姻会彻底变个样。看看比我们先走一步的日本韩国,就能猜到个大概:
" 伴侣式婚姻 " 会成为主流。婚姻的核心功能,从 " 一起搞钱生存 " 变成 " 一起对抗孤独 ",去医院,去旅游,有个搭子总比没有强。双方更像是 " 生活合伙人 ",重点是互相理解、尊重、能提供情绪价值。
这对男女要求都高了:你得自己是个有趣、有料、能把自己收拾明白的人,才能吸引到另一个独立的灵魂。那种 " 我养你,你伺候我 " 的旧剧本,彻底被抛弃了。
现在日韩很多夫妻,他们的关系更类似室友,连钱都是分开管,出去吃饭都是 AA 制,国内也有这个趋势。前些年有个女网红说她只见过一次自己的公公婆婆,过年也是各回各家,数落她的人不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这种模式。
不婚这事可能会成为普遍选择,而且理直气壮。当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足够完善,当一个人能通过工作、爱好、朋友建立自己的快乐源泉时,婚姻越来越变成了可选项。这不是社会问题,而是社会进步赋予个人的自由。
尾声:
表面是男女战争,实则是旧时代的远去。现在还有男女对立,过些年可能就好了,因为双方都不为对方付出了,都不觉得自己吃亏,自然也就没啥可争的。
国家层面这些年开放了 " 非婚生上户 ",本质也是主动迎接这种变革,面对这种滚滚洪流,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了。
西方这些年也研究出来一堆政策,有些被认为效果还不错。比如法国瑞典丹麦它们几个,福利政策比较好,大幅偏向已婚已育家庭,生育率这些年还不错。美国其实做的很一般,甚至很差,福利也不行,生育率靠移民和保守地区的神棍们给维持着。
所以吧,我一直觉得,生育下降,本身就是现代化的 " 伴生现象 ",而不是单纯的社会问题。社会进步必然会给每个人选择的自由,那就必然会有很多人选择退出婚姻。
事实上,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只要女性地位上升,生育率就会下降,这是个铁律,但是我们不能学习阿富汗主动降低女性地位,那离大谱了,背离发展的首要目的了。
我倾向于觉得,只要一点点改善环境,逐步会走向一种新的平衡。比如不生的多交点税,给生的多点补贴,将来小孩给大家养老。还有逐步落实劳动法,让家长有更多时间去陪孩子,恶性竞争少一些,生育率什么的,慢慢会好起来。
总之,变革可能还在路上,现在远远没到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