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城当老师,没那么吃香了

在县城当老师,没那么吃香了

2025-10-17 动态更新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傅一波

" 还要不要做老师?" 这个问题,困扰了杨筱两年多。

她曾是江西万年县一所村小的语文老师,教龄 7 年。两年前,学校因生源不足需按要求撤并,选调去乡、县学校的教师名额有限,她因为没有编制,被告知要自行安排。

杨筱回到县城,一边带托管班维持收入,一边在等待县城里的教师招聘考试。

两年时间,她意识到县城里似乎不缺教师。

一所已被撤并的乡村小学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杨筱所在的万年县,隶属上饶市,位于江西东北中部,至今未通高铁。常住人口不足 35 万人,县城中心不大,9 条公交线路覆盖,连接车站、学校、医院等,约 40 分钟驶完全程。

据澎湃新闻,万年县出生人口从 2008 年的 7934 人下降到 2024 年的 2478 人。今年 3 月初,万年县政府办在答复网友时曾提到,学生规模逐年递减,教师规模将有富余。为此,该县短期内对有富余的相关专业教师不再考虑招聘。

这不是个例。时代周报记者在 " 问政江西 " 平台检索发现,今年已有鄱阳县、遂川县、信丰县、上高县在答复称,年内暂未有中小学或幼儿园教师的招聘计划。

据《财经》,截至 2025 年 9 月,福建长汀县、江西南城县、江西丰城市、浙江临安区、湖南衡山县等多地提出,要将小学教师遴选转岗至初中任教,以及转岗至其他事业单位的方案。

如湖南衡山县,在 9 月初发布《2025 年全县中小学教师转岗机关事业单位选岗有关工作的通知》,当中提到教师转岗的单位包括当地发改局、民政局、人社局、住建局等下辖单位。

再如湖南新化县。新化县教育局在 " 问政湖南 " 平台上回复时提到,根据中小学校师生配置比例计算,目前县里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编制整体上还存在短缺。对富余的小学教师,已经着手开始分流,部分外地籍教师调至外县市工作;有对应教师资格证的小学教师则转岗至初、高中任教。同时,县里在研究小学教师分流至其他事业单位的政策。

近些年来,许多年轻人选择回县城考公考编,教师岗是热门选择,一方面是因为岗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是源于家庭和朋友的支持。

那一张教师资格证,曾经是他们在县城体面的筹码。如今,稳定不再是铁律,他们手上的筹码似乎变轻了。

" 铁饭碗的光环 "

在杨筱的经历里,当老师曾是县里稳妥的选择。

父母常在耳边念叨,女孩子教书育人,是体面又安稳的出路。那时,无论是否有编制," 老师 " 是体面的职业。

所以,当 25 岁的她拿到录用通知时,亲戚们轮番夸赞," 有铁饭碗,以后不愁了 "。

这种体面,还体现在收入和社会认可上。

杨筱说,在村一级的学校,除了基本工资还有补贴,到手月薪约五千元。比照当时县城的房价,一个月收入能抵上一平米。

县城商业街客流不多,店铺用低价引流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在县城婚恋市场上," 老师 " 尤其受青睐。杨筱当上老师的第一年春节,被相亲排满了假期。介绍人的话里,三句离不开 " 老师 ",工作稳定、有耐心都是加分项。

没过多久,婚约定下。男方给了三十多万彩礼和 " 五金 ",还添置了一辆崭新的小汽车。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按照当地习俗挨家挨户送麻糍,分享自家喜事。

婚后,杨筱的工作和生活步入轨道。她所在的村小离县城十五公里,学生不到百人,老师不过五六个。每天面对二十多个孩子,她有足够的精力和耐心。

让她真切感受到职业荣誉感的是,班里的学生考上了县城最好的初中。在外务工的家长得知消息后,专程赶回来办了一次升学宴。

这成为杨筱站在讲台的动力。小孩出生后,她就为县城学校的教师招聘考试在做准备——要能回到县城学校任教,她不用在路上奔波,也能多陪伴家庭。

同一个县里,李琳的人生选择也类似。

2019 年,她面前有两个选项:到不远的长沙做药企销售,每月收入预估能过万;二是回万年县,捡起师范专业,做一名小学英语老师。

在父母多番劝说下,李琳选择了后者。几年时间下来,她没有后悔做出这个选择。

论工作压力,她说县城小学教育采取 " 校内教学 + 作业家长检阅 " 的双轨模式,老师批改的压力减轻不少;

论收入福利,作为在编教师,她的收入在县里属实算优越——除了工资和假期,她还有补充公积金,算是学校给在编老师的福利。她说,朋友在县里的私企工作,公积金不超过 500 元 / 月,她的远超这个数字。

县内一所小学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53 岁的胡群在县里从事教育工作超过 30 年。在他看来,教师一直是县里的热门工作。"30 年前,县里能选择的职业不多,大家要么出去打工、做生意,要么就是留下来谋一个‘铁饭碗’。" 他说,学校、医院、政府部门,都是大家想挤进去的,直到现在也如此。

他也一样。从村小老师一步步走到县城,职级一路上升。靠着这些年的积攒,过几年退休,应该能在县城过上不错的生活。

" 不再是铁饭碗 "

不过,县里教师的 " 铁饭碗 " 光环,近年开始褪去。

胡群说,近几年间,县下辖的村镇幼儿园、小学的生源开始减少,不少村校关停。

时代周报记者翻阅了万年县教体局网站的公开资料发现,当地学校数量在减少。

2022 年初公布的《万年县义务教育学校名录信息表》(包含小学、初中)显示,各类学校共计 153 所。到 2024 年 9 月公布的学校名录里,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类学校数量 113 所(包含 2 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2024 年公布的学校名录,县域内各类学校 263 所 ( 包含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高中、特殊教育等 ) ,78 所备注为 " 撤销 " ( 包含小学、小学教学点、幼儿园、附设幼儿班 ) ,其中 72 所位于农村。

根据 2024 年 3 月发布的《万年县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工作方案》,除必须保留的外,在 2024 年 8 月底前,全县 10 人以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全面优化调整到位,30 人以下的基本优化调整到位。

文件中还称,本乡镇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教师满足后,如仍有教师结余,则由教体局向县政府请示,并建议县人社、县委编办、县财政等职能部门在政策范围内协调,采取选聘到县城学校,轮岗交流或支教等方式,调整到师资紧缺学校任教。

两个月后,也就是 5 月 27 日公布的《关于 2024 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方案的公示》,2024 年秋季学期起对大源镇荷溪小学等 23 所村完小进行调整。

学校数量减少,教师资源需要因应调整。

两年前,胡群的学校还保持教师编制人数超百人,如今仅剩 90 余人。他解释称,学生数量减少是直接的原因。离开本校的老师,有的是根据能力调岗,调去其他学校继续做老师,或是调进相关部门,有的则需要自寻出路。

万年县政府教育督导室的一名老师表示,目前确实有一些村级学校合并或撤销,但并非外界传言的全部撤销。有关老师轮岗、选调的情况,县里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配和安排,有的老师会轮岗,也有的老师会选调至其他学校任教。

李琳是调岗的。她是小学里为数不多持有初中教师资格证的老师,今年 7 月末接到通知,新学期到另一所学校的初中部任教。

在小学的教学任务跟初中完全不一样。小学无非就是安排学生抄写和写简单作文,初中则是要应对教材里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训练题。

这意味着她必须要快速提升教学能力。每晚,她都把自己关在书房,翻阅大量的教学参考书,生怕第二天被学生问住。" 学生一问问题,脑子就要转得飞快,不然显得不专业。" 李琳说。

随之而来的还有教学压力。初中三年学习事关中考,为此家长尤其重视。新学期一场月考后,李琳因一名学生成绩下滑被家长质疑。她常常为自己的教学能力能否适应新要求而感到焦虑。

县城内的一所小学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困难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跨学段调岗后,她的考核体系依然是沿用小学教师标准,收入没有增加,晋升机会也未改变。结果是工作量翻倍,但待遇不变。

李琳的同事则是被转岗,但因为考试没通过,只能成为事业单位的非编雇员,像是变相降薪。

杨筱说,自己的朋友在乡里的中心小学任教,接到明年无法续约通知的同时,获得了在镇行政单位优先就职的机会。" 还没到落实的时候,没人敢打包票。"

" 老师不再是铁饭碗了。" 李琳和杨筱有同样的感慨。

原本稳妥、体面的职业预期,正在县城里被一点点消解。

胡群说,现在学校老师工作更谨慎,为的是确保教学满意度达到 90% 以上,否则会因为考核不达标而工作不保。而他作为管理层,面对调岗等问题,还得权衡熟人社会间的各方关系。为此,当被问及选调名额、未来招聘方案时,他不愿多说。

李琳动过辞职的念头,但再三权衡后认为,还是先稳定住眼前的工作。父母也认为,教师这份工作仍然是稳定且体面。她想的是:" 可话都是这么说,但学生确实越来越少,能维持多久?"

人口、财政、村校撤并的三重压力

县里老师所面临的困境,与学生人数有直接关系。

以万年县为例,据澎湃新闻,3 月初万年县披露的信息显示,经科学测算,截至今年,学生人数将以年均 4000 多人的规模递减。按照师生比来看,教师以每年 230 余人的速度出现富余。

" 一个县一年减少近 4000 个学生,学校自然撑不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长期研究基层教育,有丰富的调研经验。他认为,人口减少是县里教师 " 过剩 " 的原因。

加上城乡教育格局的变化,影响直接体现在村校撤并的速度上。部分乡村小规模学校长期经费和师资不足,家长转而将孩子送到县城学校,从而进一步削减村校生源。

在万年县,这一趋势尤为明显。杨筱说,当地不少村相距五公里以上,过去村里都有小学和幼儿园,如今很多家长进城买学区房,村校生源骤减。留下的学生大多由老人接送,每天电动车往返二十多分钟。

此外还有地方政府财政压力。

依然以万年县为例。在《2025 年部门预算情况说明》中,县教体局披露收入预算总额为 9854.26 万元,比上年减少 5425.22 万元,其中财政拨款收入和事业收入均较上年有所减少。

此前,当地教体局曾在 2023 年末发布的一份关于学校保安服务文件中坦言,因财政拨付不及时,部分保安工资延迟发放,并呼吁政府加大支持。

已被撤销的乡村学校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储朝晖解释,县级财政要先顾全收支平衡。因此,教师岗位减少并非仅因人口下降,而是财政约束和教育投入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出现了李琳和其他老师面临转岗或岗位紧缩的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刘善槐在接受《中国 · 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 人口变化,把教师编制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放大了。"

他认为," 以县为主 " 的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限制。目前,教师的编制、人事管理归属于县级部门,只能保证学龄人口相对稳定时的师资需求。一旦人口发生剧烈变动,师资配置难以快速调整。

刘善槐建议推动教师编制实现动态流转。对阶段性师资紧缺、人口持续流入的地区,可适当放宽编制总量限制。对人口外流区域,可探索建立教师有序退出机制。也可设立编制周期回收制度,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停靠在县城内的一辆校车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在储朝晖看来,县城教育的困境并非单因人口,而是人口减少、财政压力与城乡发展失衡交织的结果。人口减少让学校生源缩水,财政紧张加速了教师岗位压缩,而城镇化则把有限的学生进一步集中到城区。

留在县里的是富余的教师、被撤的村校,以及长途求学的学生。

不再是香饽饽

并不是所有学段的师资都是富余。

按照测算,我国学前及小学阶段学龄人口已分别于 2020 年和 2023 年达峰。2016 年— 2023 年出生人口持续减少,意味着小学适龄人口将继续减少。如果师生比的标准不变,小学教师则面临总量富余的问题。

而初中、高中学龄人口还在迎峰度峰。根据《2024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4 年全国初中在校生 5386.16 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 2922.28 万人。与上年相比,均增加百万人。

有专家测算,全国初中及高中学龄人口峰值将分别出现在 2026 年和 2029 年。

据教育部,2024 年全国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人数分别比上年增加 6.57 万、8.7 万人,且师生比都有所扩大。这就意味着,初高中阶段仍然需要老师。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回应《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时提到,将结合人口流动等因素,综合研判、精准预测省、市、县学龄人口和学位缺口,科学制定县中布局规划。

学龄人口的变化,影响着每一个老师。但落至具体的实践上,师资如何合理配置,同样影响着每一个老师的抉择。

万年县教体局工作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2025 年)县里确无相关教师的招聘计划,明年情况需要等省里计划。

在面对记者有关学校撤并,老师调岗的提问时,上述工作人员表示,撤并是根据教育部的文件要求进行的,不少村小本就隶属乡镇的中心小学,也就合并到了一起。至于老师调岗、轮岗的问题,他并不清楚。

李琳和杨筱,暂时被困在县域教师的职业上。

作为县城里 " 富余的 " 老师,杨筱这两年的感受更深。" 以前在学校里教书,每年少几个学生,现在在托管班带学生,每学期少一堆。"

新学期开始,她所在的托班因为招生问题,原本 50 多人的座位空了一半。她看着托班教室里的孩子,不由得想:如果这样的趋势继续下去,还能干多久?

她的想法开始变了。一度是铁了心要考回学校做老师,现在想的更多是在托班站住脚,有机会的话尝试课业辅导,能赚一点是一点。

县里长辈们的态度也变了。杨筱的表妹本打算报考师范,最终却在家人的建议下去学医。

" 现在说起县里的好工作,大家第一反应不是老师、公务员,反而是医生。哪怕是街上的药店,这两年都开得越来越多。" 杨筱说。

万年县的商业街上,一名小学生正骑车经过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李琳调岗后,工作更小心翼翼。毕竟她是从小学进入初中,这样跨学段的转变,很容易受到质疑和否定。

她和同事的交流话题里,去与留也被反复讨论。有人动念去大城市考编,有人想转到别的行业。但她的担忧越来越多," 越往大城市走,竞争越激烈。我们在县城里待了这么久,到了外面就是新人,哪那么容易 "。

事到如今,她们依旧按部就班,不敢贸然做出改变。杨筱看着托班里空出的一排排座位,整理着手上的教辅材料;李琳在深夜里翻着厚厚的初中教材,为自己补课。

她们都清楚,那个曾经象征稳定与体面的 " 铁饭碗 ",已经不太稳了,能做的就是不断充实自己,等待机会。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的杨筱、李琳、胡群均为化名)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在县城当老师,没那么吃香了》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