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编制太大、成本太高,马勒《第八交响曲》问世百余年来,演出寥寥,每一次演出都堪称盛事。
10月15日晚在东方艺术中心,这部长约90分钟的鸿篇巨制,在上海首次公演。捷杰耶夫率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四百余位艺术家同台,同频共振,声浪磅礴,直入云霄。
这是上海国际艺术节“马勒交响曲全集”系列中最为抢手、最快售罄的一场,更因难得一遇,被不少乐迷称为“有生之年”系列。
现场,摄影:叶辰亮
管风琴罕见出声,上海乐手坐进乐团
马勒《第八交响曲》1910年由马勒指挥首演,因为首演时动用了近两百位乐手、八百余位合唱、八位独唱,得名“千人交响曲”。
“我过去的交响曲,属于这首交响曲的序曲。”用马勒自己的话说,此曲是对前七部交响曲的总结。他过去的作品多是表现主观性的悲剧,这首作品却是歌颂伟大的欢乐与光荣,是一首献给人类及其创造精神的崇高颂歌。
“这是我迄今创作的最宏伟壮丽的作品。”在给指挥家门盖尔贝格的信件中,他说,“你不妨想象大宇宙发出音响的情形,那简直已不是人类的声音,而是太阳运行的声音。”
这也是马勒唯一一部两个乐章的交响曲,是他视人声为乐器,从头唱到尾的交响曲。全曲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用拉丁语演唱宗教赞歌,第二部分用德语演唱,歌词选自歌德诗剧《浮士德》。
现场,摄影:叶辰亮
钢琴、曼陀铃、管风琴等乐器的加入,让“宇宙的声音”在舞台上呈现。管风琴素有“乐器之王”之称,藏在东艺音乐厅深处的“镇厅之宝”,现场发出无比辉煌的慨叹。
这是一座拥有88个音栓、6303支音管的“霸道总裁”,得仰起脖子才能看见全貌。它轻易不发声,一年演出不到十场,今年因为马勒全集连开两次,在“马勒二”和“马勒八”中让人见识到非凡魅力。
三位上海本土乐手以“外援”身份坐进乐团,包括上海爱乐乐团的长笛演奏家朱悦、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长号副教授朱玮,以及正在读大一的长号学生张宇航。
7把长号为马勒巨制构筑起铜管声部的坚实根基。“马勒的9部交响曲,我烂熟于心,‘马勒八’也在国内外演过三次。”与马林斯基和捷杰耶夫的合作,仍然让这位经验丰富的演奏家感到新鲜,朱玮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之间的默契,“‘姐夫‘和乐手像家人,和 ‘大熊猫’ 首席更像亲兄弟。”
朱玮和马林斯基的长号首席也颇有渊源。“13年前,我们一起去考德国不莱梅交响乐团的首席。”朱玮最后拿到了首席合同。他们在德国考场是竞争对手,在上海舞台成为并肩作战的伙伴。
朱玮带着得意门生张宇航登台。这位以管乐第一名成绩考入上音的年轻人,得到了老师毫无保留的信任,“业务能力上,我绝对有信心。”与名团合作、有名指指导,对任何音乐学子都是难得的机遇,“激动、紧张,他好几天没睡好。”在朱玮看来,这次演出更是一堂无价的音乐大师课,对他的未来至关重要。
“马勒全集在全球的演出屈指可数,马林斯基知道上海观众的口味,也对上海有信心。”朱玮说,如今很多超级乐团会把第一站或特别的演出安排放在上海,这是对上海古典氛围和观众素养的高度认可。
现场,摄影:叶辰亮
99位小天使放歌,小身影站稳大舞台
舞台上,一群小小的“上海外援”格外亮眼,他们是上海爱乐童声合唱团的99个孩子,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才7岁。
马林斯基剧院合唱团104人、上海歌剧院合唱团94人,加上这群孩子,约三百人的合唱阵容创造了上海舞台难得一见的声音华章。
这群“小天使”要完成两个乐章中的童声演唱——第一乐章长约18分钟,用拉丁语演唱,第二乐章长约8分钟,用德语演唱。
“一个大编制乐队、两个混声合唱团、一个童声合唱团,加上领唱的多位独唱家,舞台上一共有5条线交织并行。”上海爱乐少儿合唱团艺术总监叶韵敏说,童声合唱团要在这样庞大的演出队伍中,突出重围,站稳脚跟,“该发声时,声音一定得冒出来,不能被淹没。”
合唱团,摄影:茅新麟
孩子们从盛夏8月开始集训,初次接触的德语,成了最大“拦路虎”。“德语发音有时候要撅着嘴,还要弹舌,我的舌头不是很灵活。”顾尹婷述说着挑战。
面对语言难关,叶韵敏想出了妙招,推出“小老师”制度——10个“小老师”,每人管9-10个孩子,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学习体系,“每个孩子要给小老师回课,他们很快上手,过了语言关。”
“人多、时间紧、任务重,‘小老师’的经验相对更丰富,可以帮大家纠正音高、音准、音调。”16岁的陆颢月和14岁的顾尹婷都是“小老师”,也在帮助同伴的过程中收获良多。
除了攻克语言难关,孩子们还要努力理解作品深处的含义。“德语歌词选自《浮士德》,讲述了浮士德的自我救赎,童声合唱团扮演小天使,要歌颂浮士德的蜕变。”为了理解作品,孩子们会去主动查资料、做功课。这种主动探索的精神,也让叶韵敏欣慰。
合唱团,摄影:茅新麟
许多孩子是第一次和交响乐亲密接触,更是第一次与交响乐团同台。
“我被乐团的巨大声浪包围,那种冲击感太强了。”这次演出给了陆颢月一次聆听交响乐的契机,也为她打开了一扇走近交响乐的大门,“我的心被交响乐洗涤,少了一些浮躁。”
“马勒好像有强迫症,有一次他和乐团排练,突然叫停,因为听到有一把小提琴走音。”顾尹婷也开始对这位作曲巨匠感兴趣。
演出前一天的彩排场上,捷杰耶夫“细节控大师”上线,为几个合唱团的站位前后调整了五次,“较真”到底,力求让天籁之音响彻每个角落。最终,99个孩子被“夹”在舞台的正中央。
“‘马勒八’很好听,孩子们平日走路也在哼唱,旋律在脑子里无限循环。他们现在可能还理解不了它的内涵和深度,但这些旋律深根在他们心里,未来一定会发芽。”叶韵敏说,“马勒八”在上海首演,孩子们能参与是一种巨大鼓励,“这是他们的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一生受益,他们会永远记住这一天。”
合唱团,摄影:茅新麟